杨静慧
摘 要 科学课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实际教学中深入挖掘潜在素材,善于思考,有针对性地安排授课方法,切实提高科学课的实效。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理念;课程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186-01
学生在学、做、想中提高了各种能力。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们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会直接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重要。”
二、在互动活动中,重视手脑结合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而忽视了动脑的重要性,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手脑结合,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动手实验,证明结果
实验是科学学科的显著特点,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把准备好的物品发给他们。他们也把课前我布置带的东西拿出来,每4人一组,按要求、步骤、操作程序一样一样的实验。他们在杯子里放了大半杯水,在每个杯里放一样物品,搅拌一下,把看到的现象、结果记录下来。我观察了一组实验,他们认真细致,把墨水、食油分别放在两个有水的杯子里搅拌。经过观察、思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得出结果。两种虽然都是液体,墨水却变成极小的微粒分散在水里能溶解,而食油漂浮在水面不能溶解,对溶解加深了记忆。
四、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有成竹。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突发事件,我们教师不外乎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一是无视课堂中产生的“杂音”,继续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二是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转向生成的方面前进。在科学课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現预测和生成不一致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1)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2)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杂音”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3)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到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当然,意外毕竟是意外,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
五、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至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结论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这一节课上得很活跃、有趣、轻松,“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不断轮回出现。从孩子的神态、语言、动作看到学生特别爱上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