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峰
摘 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高中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成型阶段,数学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如果能进行有效性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关键词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2,C9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9-0073-01
数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高中的教育课程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性教学是指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满足了学生的知识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促进数学文化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注意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高中数学较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不能主动的去学习高中数学是高中数学无法进行有效性教学的最主要因素,学生如果能将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这三点做到,那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升。但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仅仅依靠课上的听讲和下课的作业来学习数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学的难度越来越大,仅靠简单的学习是无法完全学会的。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尤为重要,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在课本上画出无法理解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要在课上重点去听,去思考。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提升自己。
(二)教学因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导致老师上课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布置题海战术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地位颠倒,变成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太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才可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接受新鲜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观念。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了可以考试的机器,这对于数学长远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学生不善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不能独立思考问题,这都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数学的发展。教学因素是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无法提高的关键,只有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课堂的有效性才可能提高。
二、探究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教师需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这节课要给学生们教授些什么知识,希望学生们可以掌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都是要考虑的。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明确这些东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最好可以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这样的备课才有效果,也更可以让学生们接受。良好的备课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重点的知识,明确重点。因材施教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备课,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自己想学到的知识,这样就提高了高中数学的学习效率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也就提高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授课方式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要接受新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授课方式决定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轻松活泼,那学生们就占据了主题,教师就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结合学生的知識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是最好。时代一直在发展,教师也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进多媒体,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结合网络资源来提高高中数学的有效性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也要经常参加教学经验交流会,听取别的教师教学方法的优点,把这些优点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师要注意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规律性较强的学科,归纳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题型和难题进行课后分析,对解题思路和步骤进行剖析。在评价时,教师应重点对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评价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性格差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做好教学评价,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中,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师要采取其中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做好评价与工作,才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战永捷.浅论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情感读本,2016(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