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观察法帮助幼儿尽快度过入园适应阶段

2019-09-20 01:21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梅梅检核入园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许琼华

幼儿能否顺利度过入园适应阶段,将影响幼儿在园生活甚至今后的心理发展。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幼儿在入园适应阶段的行为表现,有助于迅速了解幼儿、克服教育的盲目性。笔者以行为检核法、事件抽样法、时间抽样法、轶事记录法等方法的具体运用为例,说明观察方法的运用,为教师熟练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技能,以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提供参考。

一、观察幼儿在入园适应阶段行为表现的意义

每年9月开学时,小班教师面临着一些幼儿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的问题。幼儿入园适应,指的是新入园的幼儿在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折过程中,能够逐渐认识幼儿园环境,从而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出调整,以达到接纳幼儿园生活的过程。小班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生活,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意味着小班幼儿离开自己熟知的家庭环境,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幼儿需要学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并要遵守幼儿园基本的生活规则。这对于3~4岁的小班幼儿来说,是其成长环境的一次重大变化。如果幼儿能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就成功迈出了社会适应的第一步。

小班幼儿入园后容易出现分离焦虑、不习惯集体生活、不会与人交往等一系列问题。教师只有观察、了解幼儿在入园适应阶段的行为表现,才能帮助幼儿尽快融入幼儿园生活。然而,在幼儿园工作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包括迎新工作忙、幼儿多且又是一次性入园等,教师对入园初期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工作做得很不到位,致使他们在教育方面带有盲目性。[1]甚至,有的教师因为不够了解每个幼儿,在面对一些家长询问时用“挺好”“很乖”等模糊的回答应对,引发了家长的不满。运用多样性的观察方法,在幼儿入园适应阶段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了解他们的表现,及时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每个幼儿的差异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可以帮助幼儿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二、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了解入园适应阶段的幼儿

(一)运用行为检核法观察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

行为检核法又称项目清单法,用来检核被观察行为的出现与否。教师将要观察的项目预先设计成表格,内容包括幼儿一日在园的全部行为表现,如分离焦虑、进餐、午睡、同伴交往及集体活动等(见“表1”)。当幼儿现场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目上画“√”。该方法可用于观察全班幼儿。

观察背景:新小班幼儿入园后,教师通过家园合作,采取多种方式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一周过去了,班上二十五个幼儿适应情况如何,教师在开学第二周进行了观察。

观察时间:2015年9月7日

观察目的:了解班上幼儿入园适应的总体状况

观察方法:行为检核法

观察实录:

表1 小一班幼儿入园适应状况检核表

(注:幼儿姓名以序号代表,以画“√”方式记录)

观察分析(以上表五个幼儿为例):虽然入园一周了,但五个幼儿中只有2号适应良好,其余四个还需要进一步帮助。三个幼儿还有明显的分离焦虑,三个幼儿自己不会拿勺子吃饭。五个幼儿都喜欢“娃娃家”的游戏,只有一个幼儿能投入集体活动中,与同伴发生冲突只有一个幼儿能向教师求助等。

策略建议:第一,对2号幼儿,强化其良好适应行为,引导他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如在他喜欢的“娃娃家”,鼓励他给“小娃娃”喂饭,练习拿勺子的动作;和2号幼儿家长沟通,让他在家独立进餐。第二,对其他四个幼儿,继续观察他们,利用其兴趣,抓住生活中的一些时机给予帮助。第三,调整区角,先不开设益智角,并增加一个“娃娃家”,满足更多幼儿的需要。第四,和家长配合,提高幼儿自理能力。

通过表格,我们会看到幼儿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以及喜欢什么活动、不喜欢什么活动,可以此为依据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整活动内容或材料。行为检核法在观察中容易使用,能让教师快速有效地记录行为是否出现,操作简便,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运用行为检核法进行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

行为检核法在幼儿进餐、午睡、学习、游戏、自由活动等各种情境中都能运用,适用范围广,可综合、可比较,不仅可以诊断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状况,还可以用来测量进行教育干预后产生的效果。[2]如“表1”的内容可以持续观察一周、一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断对幼儿行为表现进行比较,以发现幼儿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使用行为检核法,向家长报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发展。该方法只能了解行为是否发生,对行为发生的情境、过程及其发展缺少详细的情节和资料,因此该方法应与其他观察方法结合使用。

地区生产总值(GDP)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采取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计算碳排放,而化石燃料占广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又是地区生产总值必不可少的重要投入,所以碳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地区生产总值越高,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越高,相应碳排放数量也越高,即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数量成正比的关系。

(二)运用事件抽样法观察幼儿的入园焦虑行为

事件抽样法是以选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抽样标准,在自然情境中等待行为事件的发生然后记录的一种观察方法。教师针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行为,在幼儿早上入园时段,以表格的形式记录几个幼儿的具体表现,采用文字描述,也可以在已设计好的观察项目上以符号做记录。该方法可用于观察单个或若干个幼儿,运用如下。

观察时间:9月4日8:00—8:40

观察目的:了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行为的特点

观察方法:事件抽样法

观察实录:

表2 幼儿入园焦虑行为观察记录表

观察分析:入园第一周,三个幼儿都存在入园焦虑,但表现形式不一样:两个哭闹,一个压抑。教师采用拥抱、转移注意等方法缓解他们的入园焦虑。

策略建议:教师继续观察和关注这几个幼儿。第一,请幼儿带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来幼儿园,减少陌生感,缓解幼儿的恐惧感。第二,为幼儿准备好品种多、数量多、适合小班幼儿的玩具和图书,让幼儿尽情地玩,产生喜欢幼儿园的情感;对幼儿的进步及时表扬、奖励,鼓励他们天天上幼儿园。第三,理解和耐心对待哭闹的幼儿,安抚他们;即使是不怎么哭闹的圆圆也不能忽视,可让他不高兴时哭一会儿,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第四,家园合作,要求家长坚持送孩子入园;做好家长工作,缓解家长本身的焦虑。教师应热情迎接幼儿和家长,与家长主动交谈,让幼儿感觉到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幼儿入园时,允许家长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并与孩子一起游戏,而不是要求家长马上离开。

运用事件抽样法,观察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事件一出现便可记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预先选取特定的行为或事件为样本,可以同时用文字描述或检核的方式记录,侧重事件的性质、起因及过程等。如“表2”所示,教师记录了三个幼儿入园焦虑行为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情况,有助于分析行为事件的因果关系。教师细心观察幼儿在与亲人分离时及之后的活动表现,可以了解幼儿的依恋对象、分析幼儿依恋的类型,帮助幼儿稳定入园情绪,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三)运用时间抽样法观察幼儿的入园焦虑行为

时间抽样法是指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抽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时间抽样法一般适用于出现频次较高的外显行为,要求时间样本具有代表性。为了了解幼儿入园初期经常出现的焦虑行为,教师选取了幼儿入园焦虑表现最严重的四个时间段,即入园、午饭、午睡、午点,观察记录该时间段内不同幼儿入园焦虑行为的不同表现,以期做出有针对性的帮助。该方法可用于观察单个或一组幼儿。

观察时间:入园第一天8:30—14:30

观察目的:观察了解四个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观察方法:时间抽样法

观察实录[3]:

表3 幼儿入园第一天焦虑行为观察记录表

观察分析:入园第一天,这四个幼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园焦虑,表现为哭闹。入园时间段幼儿看到亲人离开,分离焦虑表现最为明显。由于亲子依恋的原因,他们与父母的分离使他们很难过,哭泣是他们发泄情绪的途径,这是幼儿正常的情绪表达。豆豆哭闹的次数最多,焦虑程度最重,表明他对家人有强烈的依恋,对目前的幼儿园生活不感兴趣。毛毛看到同伴哭泣,跟着哭起来,表现出三岁的幼儿易受他人影响,情绪具有感染性的特点。

策略建议:第一,面对与亲人分离,哭是幼儿的诉求,也是一种权利。教师要理解、尊重幼儿的诉求和权利,在安抚幼儿的同时允许他们表达和发泄,而不是一味要求他们不哭。第二,注意保教结合。幼儿新入园情绪不愉快,刚开始主要是生活方面不适应,教师要帮助幼儿尽快熟悉幼儿园环境,和幼儿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师幼依恋;通过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建立同伴依恋。幼儿一旦熟悉并喜欢幼儿园里的环境和活动,他们哭闹行为会逐渐减少并消失。第三,利用幼儿情绪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开展有趣的活动转移他们想家的注意。第四,对于分离焦虑最严重的豆豆要特别关注,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安抚其情绪、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于入园不哭的毛毛,教师也要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可委托一些简单任务,如帮忙取物品,不仅可以增强她的成就感,还可以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

运用时间抽样法,观察内容和时间都是事先设定的,教师可以从容记录,短时间内能收集大量有代表性、可信的资料。它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法。记录方式多为符号记录,如检核和计数,也可以采用描述性的文字记录,如“表3”。当面对一群幼儿,同一时间无法兼顾记录和观察时,这一方法尤为有利。如“表3”所示,教师不仅获得其行为发生的频次资料,还掌握了在四个时间段内幼儿焦虑的不同表现,这有利于教师提出缓解分离焦虑的有针对性的策略。

(四)运用轶事记录法观察幼儿入园适应阶段的日常生活

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将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可反映幼儿个性的行为和事件,用描述性的语言随时记录下来,再进行分析的方法。幼儿入园后,教师与他们朝夕相处,只要教师认为是值得记录的内容,无论什么行为或什么时候发生,都可以客观记录下来。下面以幼儿如厕行为的轶事观察记录为例,加以说明。

观察时间:2014年9月4日

观察对象:梅梅(3岁5个月)

观察方法:轶事记录法

观察实录:卫生间里突然传来尖叫声,把林老师和活动室里的幼儿吓了一跳。林老师赶紧进去看是怎么回事,只见梅梅站在小便池的一侧,看见林老师进去便哭了起来。林老师忙问她怎么啦,她左手指着小便池,右手抓着佳佳的衣服,还是哭。林老师看地上什么也没有,以为是幼儿之间的冲突,但是佳佳也觉得莫名其妙。林老师又问梅梅:“为什么哭?你慢慢说。”梅梅见大家不知道她为什么哭,哭得更大声了,但还是抓着佳佳不放,双腿在颤抖。林老师猜测地问:“你是不是不敢跨过小便池?”梅梅这才连连点头。林老师松了一口气,用手扶着她的手臂,鼓励她小心迈过小便池,帮助她顺利小便。

观察分析:幼儿园小便池与家庭中常见的抽水马桶不一样,导致梅梅如厕困难。梅梅胆子比较小,加上腿部力量不够、平衡能力差,所以不敢跨过小便池,引发她的哭泣。

策略建议:第一,安抚梅梅,先帮助梅梅如厕,消除其紧张感。第二,鼓励梅梅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如学小兔跳、走平衡木、过“小河”等,难度上注意循序渐进,增加她的腿部力量和跨过“小河”的信心,逐渐鼓励其独立如厕。第三,对小班幼儿园盥洗室进行调整,可以建议园领导将其设施与家庭接轨,如设置小马桶。

轶事记录法运用方便、灵活,可以随时随地记录,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简单的观察法。现实中,教师大多偏好运用轶事记录这一相对容易掌握的方法。但运用轶事记录法较为耗时且易受主观经验的影响,为确保其信度与效度,需要教师付出格外多的心力。[4]教师要全面客观地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情绪变化及其他相关在场人物的活动等,保证所搜集的资料清晰、详细,才有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干预。上述梅梅如厕行为是幼儿生活中常见而又容易被教师忽视的“小事”,却是关系梅梅能否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大事”,毕竟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所幸教师关注到并及时给予了帮助。

总之,观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美国学者丽莲·凯茨将培养教师观察能力视为帮助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以及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等几个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5]不同的观察方法有自身不同的优势与局限,教师应注意将多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巧妙运用电子媒体作为辅助,并注意记录的客观、真实。教师在幼儿入园适应阶段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对迅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的情况、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梅梅检核入园
构建检核表,聚焦幼儿发展
——以大班艺术领域为例
基于Python 设计的TEQC 数据质量可视化分析软件
垂直荷载木结构大跨屋顶设计
2.打得好
孩子入园焦虑,家长莫要恐慌
光盘有绝招
归来落花拂罗衣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黄建通老师:中学生创新思维课程引入“奥斯本检核表技法”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
震中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