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船政幼儿园
林子祥
作为入职第一年的新教师,在园内进行第一次教学展示,很想展示出自己最出色的那一面。笔者在考虑了幼儿的经验和近期幼儿的兴趣之后,决定利用绘本《好饿的毛毛虫》开展语言活动。
《好饿的毛毛虫》是一本很经典的绘本。笔者初步设想把它作为儿歌来教学,是因为幼儿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经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同时融合量词“个”“根”“颗”的学习,让幼儿初步体验量词的运用。
笔者首先根据平时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经验,预设了活动方案。随后,笔者通过向老教师请教并查阅了相类似的活动方案,对原活动方案做出了调整。
原活动方案调整后活动方案【活动目标】1.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成长过程,理解并学习诗歌内容。2.观察图片,尝试创编毛毛虫吃食物的儿歌内容,丰富量词的经验。3.喜欢边玩游戏边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生动、有趣。【活动目标】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生动、有趣。2.丰富量词“个”“根”“颗”等,学习句式“星期×,毛毛虫吃了……”。3.观察图片,尝试创编毛毛虫吃食物的儿歌内容。【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毛毛虫,知道毛毛虫的形状特征。2.材料准备:根据儿歌内容呈现不同食物的课件、贴有毛毛虫图片的小棍、蝴蝶图片。【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毛毛虫,知道毛毛虫的形状特征,了解毛毛虫长大后会变成蝴蝶。2.材料准备:根据诗歌内容绘制的内容图谱,苹果、梨、香蕉、草莓等水果实物,毛毛虫手偶,蝴蝶图片。【活动过程】(一)出示毛毛虫图片,引发幼儿猜测。提问:毛毛虫肚子好饿啊,要找东西吃,猜猜它吃了哪些东西。【活动过程】(一)以毛毛虫手偶导入,引发幼儿猜测。提问:毛毛虫肚子好饿啊,要找东西吃,猜猜它吃了哪些东西。
续表
续表
笔者准备开展的是语言活动,笔者原预设的目标过于强调科学内容,“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成长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内容,所以这个目标不合适。此外,原来的目标如“丰富量词的经验”显得含糊。集体语言教学活动不同于日常环节的语言交流的一个关键点是书面规范语言的学习,因此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关注幼儿对儿歌的理解和量词的学习与使用,以及“星期×,毛毛虫吃了……”句式的运用。笔者调整了目标,强调儿歌的学习,借助教具引导幼儿了解毛毛虫要吃很多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然后通过具体的量词学习,再引导幼儿学习儿歌的句式。
在幼儿园的培训中,老教师总是强调“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活动的目标和过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这些理论,新教师在入职前背得滚瓜烂熟,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意识到幼儿原有的水平与经验对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会有多大的影响。
原来的儿歌句式较长,在预设的教学方案中,笔者曾预想引导幼儿尝试反复朗诵儿歌,但念一遍儿歌就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且因为儿歌太长导致幼儿无法记忆。于是笔者将儿歌进行调整,缩短了儿歌的篇幅,截取了星期一到星期四的内容,将长句调整为短句。
形象的教具和具体的事物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原来的方案中,教学具的准备为课件与毛毛虫、蝴蝶图片,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讲解。调整后,教师利用毛毛虫手偶和水果实物等开展活动,不仅调动了幼儿多感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加深了幼儿对水果的认识,而且将“量词使用”的活动难点前置。
在运用教具以及何时使用教具对幼儿进行引导方面需要细致的考虑。活动中,笔者将毛毛虫的图片更换为毛毛虫手偶,这样一来幼儿在活动一开始就产生了兴趣。紧接着,笔者运用手偶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让幼儿感觉到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念儿歌,并不像预设方案中那样,只是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记忆儿歌。整个过程幼儿很感兴趣并且也记住了儿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