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红
摘 要: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黄曲霉素的检测一直是其中的重点。通过对黄曲霉素的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对比,找出适合的黄曲霉素检测方法,从而促进食品黄曲霉素检测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黄曲霉素;食品安全;食品检测
黄曲霉素是黄曲霉等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容易进入到食品中,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对于黄曲霉素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的研究也更加重视。
一、黄曲霉素的前处理和常规检测
黄曲霉素样品提取中主要是利用各种溶剂萃取样品中的目标物质,溶剂的选择取决于黄曲霉素的自身理化性质,同时考虑到杂质提取和后期的净化检测等过程,溶剂多为甲醇溶液。一些新型提取技术,比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加压流体萃取技术等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提取工作中。样品提取中一些萃取出的杂质会为之后的检测带来干扰,在提取后要对提取出的样品做进一步的净化,减少杂质含量,排除检测干扰。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将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将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其中二氧化碳最为常用。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以从粮食粉尘中提取出黄曲霉素,将萃取过样品的乙酸乙脂提取液蒸干,利用甲醇重新溶解,加入二氧化碳,可以进行黄曲霉素提取。但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需要专门的设备,成本较高,技术难度大,黄曲霉素回收率低,提取纯度低,不能作为黄曲霉素的常规提取净化方法。
2.加压流体萃取技术
加压流体萃取技术是在相对高的温度和压强下,利用少量溶劑在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充分萃取的技术。加压流体萃取技术提取率高,操作简便,需要的溶剂少,但是设备价格昂贵,还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3.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技术是由液固萃取和色谱分离相结合的一项前处理技术,主要用于样品的分离、净化和富集,可以减少样品杂质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固相萃取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将黄曲霉素与杂质分离,操作简单,应用广泛,是最为精确的前处理技术。
4.免疫亲和层析技术
免疫亲和层析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将黄曲霉素单克隆抗体固定于凝胶上,将含有毒素的提取液通过亲和柱,与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分离出黄曲霉素,杂质则随提取液流出,使黄曲霉素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特异性和灵敏度高,回收率高,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简单快捷,成本低,稳定性高,净化效果好,操作安全无污染。但在使用过程中对于相关条件的控制较为严格,技术仍然存在较多阻碍,难以广泛应用。
二、黄曲霉素检测方法
1.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原理是将样品提取净化富集后,在薄层板上分离之后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下识别。薄层色谱法所用试剂简单,成本较低,操作较为容易,适合大量样本的筛查。但同时其操作步骤繁琐,灵敏度差,实验人员需要接触大量的有毒试剂,因此已经逐步停止使用。
2.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常用,在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提取过后的黄曲霉素样品进行分离后,利用荧光检测器测定含量,从而测出黄曲霉素含量。荧光检测气灵敏度高,信号强,适合黄曲霉素的检测工作。但是黄曲霉素遇水容易发生荧光淬灭,在检测前要进行衍生化反应,使其形成稳定的衍生物。但是衍生方法增加了样品的前处理步骤,使得操作更加繁琐,但是检出的灵敏度更高。其中柱后衍生操作更加简单,但是需要购置专门的设备,成本较高,因此并未得到广泛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柱效更高,即使不经过衍生化反应,也能得到较高的灵敏度和响应值,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素时,在没有衍生的条件下,平均回收率较高,可以满足食品黄曲霉素检测的日常需要。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质谱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器,可以检测黄曲霉素,无需衍生化反应,简化样品前处理步骤,实现多毒素多组同时检测,检测效率大大提高,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检测效率高,灵敏度较高,适用于食品谷物中的多组毒素残留检测和定量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三、结语
黄曲霉素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混入到食物中,会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目前随着黄曲霉素的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的完善和创新,黄曲霉素检测更加准确和便捷,传统的检测技术结果准确,但过程繁琐,无法适应大批量的检测工作,新型检测技术检测速度快,但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提高黄曲霉素检测技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提高其便捷性,是黄曲霉素检测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亚楠, 王晓斐, 王自良. 食品黄曲霉毒素总量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2]李莉, 金铭特.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黄曲霉毒素[J]. 食品安全导刊, 2018, No.203(12):111.
[3]张萍, 彭西甜, 冯钰锜.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分析科学学报, 2018, 34(2): 27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