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宗娥 张文贞 马玉洁 尤玲芳 孔维三
摘 要:详细阐述了产业扶贫中给贫困户设计的项目菜单,因户因人施策、超前谋划、补齐短板,通过多措并举,使贫困户享受产业扶贫中的各种红利,达到早日稳定脱贫奔康的目标。
关键词:永靖县;产业扶贫;经验
近年来,永靖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坚持培育千家万户“小产业”与发展壮大县属国有“大产业”相结合,坚持增强群众自我造血功能與提升村级组织带富致富能力相结合,集中力量攻产业之坚,使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4.4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4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7.26%下降到9.14%。
一、超前谋划,率先实施产业到户项目
从2015年开始,先后启动实施了到户、提升、稳固、持续4轮次产业到户扶持项目。2015年至2016年,为10167户建档立卡户按每户1万元标准落实了产业到户项目,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2017年,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政府补助与农户自筹相结合,按照建档立卡户政府补助0.6万元、自筹0.4万元,非建档立卡户政府补助0.5万元、自筹0.5万元的标准,在贫困程度较深的东西山区11个乡镇启动实施第二轮万元产业提升工程。2018年上半年,更加聚焦深度贫困人口,对4197户所有未脱贫户启动实施了第三轮2万元到户产业稳固项目。2018年下半年,启动实施了第四轮脱贫奔康持续工程,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贫困群众享受政策的平衡性,实行差异化扶持,对前三轮产业到户累计资金未达到2万元的配股1万元,达到2万元或以上的配股0.5万元,全部入股到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每年按8%保底分红。通过实施4轮次产业到户项目,累计扶持资金达3.31亿元,户均2.65万元,人均0.64万元,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使其真正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主角。
二、因户施策,精准制定产业扶持菜单
在到户扶持项目确定上,县上坚持实事求是、因户施策的扶贫导向,瞄准致贫根因,紧盯“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精心制定适合贫困户自身发展的“项目菜单”和“项目套餐”,供贫困户自主选择,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的积极性。在到户项目菜单制定时,突出“三个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到户项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涵盖了种植、养殖、劳务、电商、光伏、入股分红、公益性岗位等方方面面,既可一户一业,也可一户多业,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它与产业相关的发展项目。二是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比如,发展养殖的贫困户在引进良种的同时,必须配套种植0.067-0.133hm2饲草,5户以上必须联购一台饲草加工设备;对劳动力较少的贫困户,一部分扶持资金可用于产业培育,另一部分扶持资金可入股分红等。三是更加注重政策的导向性和带动性,建立以奖代补政策机制,奖勤罚懒,对政府有组织输转外出务工满180天以上且收入1.5万元以上的,奖补0.9万元,超过200天,再一次性奖励0.1万元;凡与用工单位签订两年以上稳定就业劳务合同的,再奖补1年;对赴厦门市翔安区务工满3个月的发放生活补助0.3万元,满6个月的发放生活补助0.6万元,满1年及以上的发放生活补助1.2万元,切实增强了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消除了“等靠要”思想。加强对到户产业扶持项目的扶持资金全程监管,既避免了扶贫资金闲置问题,又杜绝了扶贫资金“一发了之”的问题,确保了扶贫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同时,积极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开展认证百合、苹果、黄芪等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品牌和效益。全县新增牛(驴)1.24万头、羊11.8万只、猪0.1206万头、鸡4.65万只、獭兔0.0504万只;新增百合800hm2、脱毒马铃薯512.33hm2、蔬菜372.93hm2、中药材413.33hm2、经济林133.33hm2;企业入股13337户,年实现总产值3.04亿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增收0.29万元左右。全县共有1.25万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8130户群众实现了脱贫。
三、以大带小,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
通过四轮到户产业项目扶持,使千家万户“小田地”“小果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旅游”等小产业发挥了效益。但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新培育的小产业还未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对此,县上把着力重点放在龙头企业带动上。2016年底,整合各涉农部门分散闲置的土地、林地、设备等资产资源,整体打包评估作价,整合成21亿多元的优质资产,组建成立县属国有刘家峡农业开发集团,采取“虚拟配股、按股分红”的办法,把集团注册资本的70%按每股3万元的股权配享给全县3.8万户所有农户,其中一般户每户配享1股,贫困户每户配享2股,集团每年提取净收益的30%用于滚动发展,剩余70%向农户分发“红包”,使广大农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了“耕者有其股”,全民共享发展红利。同时,建立“国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保险”的四方联利机制,把企业的技术、市场、资金与农户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连为一体,办了许多农户单独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情,使农民成为了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直接投资者和受益者。
四、多源共济,确保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同村级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村级软弱涣散班子整治,配齐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村党支部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1.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依托甘肃建投和甘肃古典2家国有企业,对全县砂石矿山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国有建设用地作价出资或建档立卡贫困村现金入股整合到企业的方式,给全县所有村各注资50万元,各村再按照“全额保本、固定收益”的原则,将50万元资金入股到2家国有企业,每年分取5万元的固定收益,一次性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和无钱办事的问题。
2.充分发挥扶贫车间带动功能。依托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公司,开展百合加工、餐饮服务、建筑工程、服装加工等方面的生产经营,吸纳就业人员811名,月收入稳定在0.3万元以上,使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3.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模式。在全县每个行政村扶持组建了1家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建制村全覆盖。入社社员已达26163户,占农业总户数的68.9%,其中贫困户入社12356户,占建档立卡户的98%。每个农户按0.01万元入股,县财政配享0.02万元的股份,并为每个合作社注入资金10-30万元,以加大后期扶持力度,将财政投入资金的80%全部折股量化到社员,剩余20%作为集体股金产生效益。今年,各合作社共实现经营性收入3000多万元,年底可实现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