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珏
(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 213000)
学生A:复习课上讲的知识点,我似乎都记得,但是,要我做题,我却总是做不对,这是为什么?
学生B:每次上到复习课,看到老师列出的解答题,我似乎都感到困难,很害怕!
学生C:我想多练练我不会的知识点,可是,老师似乎总是觉得那些不重要,没有在复习课上讲.
这三类困惑是大部分学有疑问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时的状态.面对这些困惑,教师的复习课到底该如何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让学生复习课上听到想听的知识点,并能在相应水平上得到提升?笔者在此以《一次函数的复习——从图象出发的探究》为例,展开尝试.
在设计整节复习课之初就找了班级的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了他们最想在复习课上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如何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如何根据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个函数图象时,怎么办?
图1
基于学生提出的对于解决与一次函数图象相关的问题感到困惑,笔者的教学设计就直接从图象开始引入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强烈意识到课堂的复习就是针对他们的问题而进行的.
学习活动一:根据图象的简单知识运用
师:图1中的直线AC对应哪种函数?
生:一次函数.
生2:因为y=-x+2中b=2,也就是直线与y轴交点为(0,2),所以,它是直线l1,则另一条是直线l2.
图2
生3:直线l1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直线表达式中的k小于0,一定是表达式y=-x+2.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是帮助学生回忆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是一条直线.问题2的设计则是帮助学生复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包括与x轴、y轴的交点以及函数图象的增减性.但是,这样的设计又不同于知识点的简单问答,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复习知识点的目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形式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意识到基本图形里蕴涵着这些知识点,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割裂的单独存在的.
学习活动二:结合图象的知识综合运用
师:根据图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已知点A、B的坐标,求出直线l1和l2的表达式.
生2:我觉得生1的提问可以改成已知点B、C的坐标,也同样能求出两条直线的表达式.我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变成至少知道几个点的坐标,就可以求出两条直线的表达式.
生3:可以已知函数表达式,求A、B、C三点的坐标.
生4:求△OBC的面积.
……
师:在同学们的提问中,你感觉自己还有困惑的是哪些问题?
生1:用待定系数法求表达式,好像掌握得还好.
生2:求点的坐标,我也都会的,就是求△OBC的面积感觉有点困难.
师:有谁能帮助他吗?
生3: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底的长度和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有关,高就是点B纵坐标的绝对值的长度.
……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由学生提出困惑、尝试解决,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达成不在于教师列出多少题目,给学生练了多少题.更多地在于让学生在这节课梳理清楚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在于是否能建立起模型,对于某一类问题,能够发现其殊途同归的地方,找到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能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转化为熟悉的模型.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中渗透这种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事半功倍.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这些仅靠教师是无法实现的,从教学设计之初到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更多地需要来自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悟.
1.课堂给学生悟的时间和空间
如在“学习活动二”中,学生3给出求△OBC面积的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解决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关键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会有思考的方向,知道自己可以往哪里想.
课堂中给予学生总结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是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考点的总结,还可以是问题设置的总结等,这对于学生积累经验,理解解决问题的通性和通法有重要意义.
2.课前和课后教师给自己悟的时间和空间
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渴望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做好充分的调查和预设,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些知识是需要在课堂上巩固复习的,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确实不懂的,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自身在课前做好“悟”的工作,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好课堂上的45分钟,让复习课不再是为成绩好的学生开的提优课,也不再成为接受能力薄弱学生的基础巩固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节课上完,对教师而言并不是真的结束,这只是下节课、下届学生的开始,所以,在课后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精彩生成和智慧火花进行感悟、提升,日积月累,也许以后能形成绚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