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平 刘永亮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手工复制为主的模仿文化和以符号指引为主的机械复制。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产业观念的梳理和研究进而建构数字复制产品的艺术性。数字复制产品的原真性被打破,数字复制产品以交互性、体验性的方式增强了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拥有了艺术的独一无二性,产生了艺术的膜拜价值。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产品带来了人们观念的转变,以此建构新的思维范式来应对虚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艺术;数字复制;产业;体验
艺术产业是以公司组织的方式进行艺术产品的商业化生产。艺术产业不仅注重艺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注重艺术服务和艺术传播。艺术产业的生产活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个性化和艺术性的追求。传统手工复制时代,由于手工生产的独特性使产品具有了艺术价值。随着机械工业及批量生产的发展,机械复制的方式使产品缺少了艺术性的成分。数字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到来,不仅为现代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自造者”思维的变革,同时形成了以数字成型、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生产新模式。在数字化的生产流通中,数字复制通过在网络社群中的交流互动,使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网络社群中形成独特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促动艺术产业的混融共生。
(一)手工复制时代的艺术观念
如果按照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所认为的艺术来源于对自然存在的模仿。在柏拉图看到艺术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是一种模仿,但不是对理念的模仿而是对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的模仿”①。由此进而形成了理式世界、真实世界、艺术世界三个层次。对于艺术家来言,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模仿创造了艺术作品,此时画家仿佛成了旋转镜子的人,艺术世界成了真实世界的照应。在反映真实世界的方式中镜面成为最早的成像复制工具,在模仿论和再现论中镜子成为古典时期视觉技术的表征工具。在古典时期手工复制成为再现真实世界的方式。艺术家主要借助于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在艺术的表达上极尽精巧、形神兼备成为艺术家追求的目标。在手工创作中,每件作品赋予艺术家独自的情感和心智而具有独一无二性,艺术家的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惊喜,进而形成一种膜拜价值,艺术也就具有了神魅所具有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也即瓦尔特·本雅明所谓的“光晕”。
随着劳动剩余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艺术品的价值明显高于普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由于艺术家的劳动凝结了更高的劳动程度,高于一般人类劳动,也就决定了艺术品价值升高。由此艺术家从普通的工匠中分离出来,传统的手工艺品渐渐地也转化为艺术品。在现代一些产业的发展中,通过加强文化内涵的发展,加强企业品牌的打造,进而制造艺术光晕,进而产生崇拜效应。现代商品中的奢侈品、个人演唱会都是通过品牌效应中的符号价值和崇拜效应获取更高的价值。此时的价值并不在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在于其自身的光晕生产。
(二)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特征
自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促动了机械复制的逐步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能源的运用的信息控制时代。此时,机械复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社会物资需求,但是这种批量化的机械复制却失去了产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渐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机械复制和规模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主要手段。照相術的运用使机械复制成为可能,机械复制消解了原作的重要性,机械复制可以使模本与原作逼真的相似。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使原先的韵味转变为机械复制的艺术,此时产品的膜拜价值转变为展示价值。瓦尔特·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讲到:“光晕即为时空的奇异纠缠,遥远之物的独特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②机械复制使得产品所具有的光晕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产品的展示价值呈现出来,机械复制形成一个祛魅的过程,产品没有了神秘性。
从机械复制的产品类型来言,一方面包括具体复制的与原作逼真的仿造品,这些产品通过机械复制部分解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但是这些产品通过批量生产缺乏了稀有性、独特性的特征。还有一些艺术形式的复制品,通过版权、限售等方式提高产品的艺术性。像现代艺术中的版画艺术、摄影艺术、雕塑艺术等,虽然是同一件作品,通过艺术家的筛选、限量销售等方式,是产品具有稀缺性和艺术性的特征则被称为“原作”。另一方面则是以摄影、电影、电视为主的电子信息复制品。这类产品注重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数字技术之前这些产品和实物的复制一样,在复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外在的媒介载体和形式的复制,数字时代的带来彻底改变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样式。
(一)数字复制时代艺术观念的转向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不仅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复制、粘贴,还可以通过命令的操作,进行文件的修改和处理。依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形成新的艺术样式,如影视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交互艺术、虚拟现实等。此时艺术的呈现方式出现了现实与虚拟的空间跨界共生状态。一方面数字艺术可以通过对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处理形成虚拟的艺术产品,如动画、影像和游戏等都是借助于文化符号进行数字化生产,进而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数字复制艺术通过数字化再现形成虚拟现实的场景,进而形成视觉景观和体验效应,随着网络平台技术、高清成像技术、云处理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可以在不同媒介中得以流转,数字复制形成了技术、艺术和社会生态之间浑融共生的形态。
在艺术品的发展从传统艺术到机械复制艺术再到数字艺术以镜子、照相机到电脑为媒介表征的视觉文化经历了“再现的文化,复制的文化和虚拟的文化”③。数字复制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认识:第一,原真性。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创制是一个从模仿到拟真,从再现现实到虚拟再造的过程。对于以信息流为载体的网络图片、视频、电子音乐等数字文化产品,讨论原真性已没有意义,在媒介传输中随处可得原初文件,网络链接能直接指向数字元代码,无数的副本皆可能是原真品。第二,在场性。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建构中可以使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现场。可以把观众置身艺术生发的“此时此刻”的时空维度,以一种“即时即地”的方式与艺术品、艺术家进行对话。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数字艺术可以做到比真实更拟真,“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第三,距离感。本雅明认为艺术原作“不可接近”的距离感也是“光晕”所在的原因。虽然机械使艺术品变得“可接近”,大众与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消解,但与此同时,非物质形态的数字虚拟艺术让参与者极度接近却依然无法靠近,这使虚拟艺术产生了一层特殊的神秘感。然而在现代一些虚拟仿真的游乐园、仿真绘画、VR技术正是试图打破这种距离感,让人的身体进入艺术品之中。第四,权威性。数字艺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数字艺术时代的艺术作品在数位变化中寻找新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从作者时代变迁到读者时代,对艺术品的态度也有原来的膜拜价值转换到数字产品的体验价值上来。数字艺术在于重新反思艺术,重新建构新的艺术概念。数字制品形成自身存在“光晕”的条件,并形成新的美学范式。
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原作提供了数字展现的新形式,这种电子图像或虚拟现实的数字复制品并不是原作的替代品,也不是现实物质的另一种形式,它只是与原作之间改变了一层介质。电子图像通过对现实隐喻得以展示,以此来满足大众希望看到原作的欲望,并不会因为数以百万的复制品的存在而减弱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性。数字复制以全息影像、虚拟再现、动漫游戏等数字艺术制品的形式强化了艺术原作文化内涵,或者说“复制的新方法,赋予原作新地位原作的含义不在于它表达的独特内容,而在于它那独特的存在”。④艺术产品的复魅是通过不同的艺术体验来表达数字复制艺术的独特性和稀有性。这种数字复制艺术本身是虚拟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存在。数字复制时代进入到体验消费的时代,消费者不再被过度的符号指引,而是转向那种真实体验触碰的真正感动。不同的个体和不同时间流的数字艺术,对于每个消费者来讲总是独一无二的。此时消费者变成了体验者,他们会根据不同人的感知、情感等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每个人的感官不同,所带来的艺术体验也就会有差别,在体验消费时代,“人的感觉作为消费的主导,商品的品质和价钱不再是消费竞争的主要条件了”⑤。
(二)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产业发展
艺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是艺术品,艺术品的艺术性是艺术产业所追求的重要指标。数字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涉及虚拟的影像即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制作中看到的视觉器官性的表达,如视觉特效上出现的水柱、敖丙的鳞甲等特效精美绝伦。数字艺术突破了人类自身的想象,通过数字技术的生产,甚至可以延伸人的想象。数字艺术给人以逼真效果,如身临其境。数字时代的产业发展打破了艺术原真性的需求,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的再现来完成人们对艺术原本性的渴求。虚拟现实不仅可以重塑历史的真实场景,还可以构建未来世界和理想景观。如鲍德里亚所言,“人民已经把虚拟当作实在,把幻觉当作现实,把拟像当作实情,把现象当作本质”⑥。如现代很多美术馆、博物馆运用数字复制的方式把艺术作品进行场景还原,观众看后如身临其境,感受时空穿越、历史再现的新鲜感,更深切地感受到艺术产品的魅力,此时的数字复制艺术更能加深对艺术原作的理解和认识。
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波德里亚看来拟像世界的形成主要是模拟和仿像,并导致了历史与现实,虚拟与真实存在之间边界的消弭。在数字世界里,艺术形象可以无限制的复制,而每一个艺术形象逼真而又无差别,对于大众来言只是完成体验。在电影中的数字艺术迪士尼乐园可以通过复制形成现实的迪士尼乐园。我们可以进入这拟像的游乐场,让理想变成真实。《清明上河图》本来是张择端的一幅画,在河南开封市龙亭区复原的清明上河园已经变成了旅游景点。消费者可以进入“画卷”,去體验拟像场景所带来的惊喜。由此可见,数字复制艺术最大程度的使自己的理想通过拟像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甚至可以使人自身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进行穿梭。在游戏设计中腾讯公司和敦煌研究院进行产业合作,在游戏《王者荣耀》的开发中“飞天”的系列皮肤逼真细腻,在视觉表现上形成拟真的效果。体验者可以在拟像的虚拟场景中感受历史的纵深感和时空的奇观性表达。在开发的一些游戏中的虚拟形象又发展成真实的文创产品,真实的文物通过数字化的处理,变成拟像的“真实”,这种真实像素分辨率高,甚至比真实更真实。
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从传统的手工复制到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无疑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物质需求。然而数字复制时代的经济形态消解了艺术原创性的概念,扩大了艺术品的范围。随着网络生产和数字生存的发展,在网络平台中的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对于产品的生产而言又出现了一个艺术复魅的过程。数字艺术可以无限制的复制,数据信息并不产生衰减。由于数字网络的超文本属性,超文本的特性形成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链接方式,使数字艺术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如鲍德里亚所言:“仿像就是没有原本的可以无限复制的形象,它没有再现性符号的特定所指,纯然是一个自我指涉符号的自足世界。”⑦数字艺术所具有虚拟性、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即时性、在场性、神秘感、不确定性等特征使数字艺术产业发展具有体验价值和膜拜价值的特性。在整个产业经济向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复制的艺术品的出现使我们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新的问题,建构新的思维范式来应对虚拟文化所带来的文化变迁。
注释:
*课题项目: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以黄山为图像资源的明清山水画图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SK2017A1027);安徽省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绘事后素”艺术创客实验室(2016ckjh015);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新安画派笔墨精神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SK2018A1121)。
①顾丞峰:《西方美术理论教程》,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②[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7页。
④[英]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戴行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85页。
⑤[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时代》,夏业良、鲁炜译,台北:经济新潮社,2011年,第89页。
⑥[法]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5页。
⑦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