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得 佳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科 广州 510440)
带状疱疹是临床上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类皮肤疾病,且经临床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后遗神经痛[1],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炎性因子失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为进一步探寻带状疱疹的有效治疗方法,将收治的70例儿童带状疱疹患儿资料进行研究,以探讨干扰素与更昔洛韦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疗的70例儿童带状疱疹患儿资料进行研究,两组患儿均为初诊,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及药物禁忌患儿。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9岁,平均年龄(5.6±1.1)岁;病程3d~5周,平均病程(2.9±1.2)周。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5.9±1.5)岁;病程5d~5周,平均病程(3.1±1.6)周。研究经医院伦理会审核,两组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研究。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程3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可作分组研究。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止痛、维生素B1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针的基础上单用更昔洛韦注射液100mg并在其中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持续用药两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针及更昔洛韦治疗基础上联用干扰素α-2b100万IU,采取肌肉注射,2d/次,持续用药10d。
(1)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患儿接受治疗后,疼痛感基本消失,疱疹结痂;②有效,患儿接受治疗后,疱疹75%或以上结痂,疼痛感轻微不影响患儿基本生活;③无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
(2)由护理人员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3)采用ELISA检测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L-10(白细胞介素-10)水平。
(4)随访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即带状疱疹消失后,疼痛持续时间>3个月。另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比较两组后遗神经痛患儿的疼痛程度,评分越高则提示疼痛感越剧烈。
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29%(33/3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28/35),两数据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n=35)19(54.29)14(40.00)2(5.71)33(94.29)对照组(n=35)13(37.14)15(42.86)7(20.00)28(80.00)χ29.1142P值0.0025
治疗前,两组IL-6、IL-10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IL-6、IL-10水平对比
组别IL-6(pg/ml)IL-10(ug/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5)519.1±41.1229.6±22.5138.8±19.6172.2±15.6对照组(n=35)518.8±42.3143.3±26.7139.1±20.2159.5±22.7t0.03014.6220.0632.727P值0.9760.0010.9490.008
随访资料显示,观察组(n=35)3个月后遗神经痛率42.86%(15/35),对照组后遗神经痛率51.43%(18/35),两数据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4737,P=0.2247)。
VA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后遗神经痛患儿(n=15)评分(3.9±1.0)分,对照组(n=18)评分(5.5±1.4)分,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7042,P=0.0008)。
护理资料统计显示,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轻微发热等感冒症状为主,给予针对性干预后症状均自行缓解,未对治疗进程及效果产生影响;且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程度明显的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及关节疼痛等严重的不良反应,不作统计学对比。
带状疱疹是皮肤科中相对较为常见的一类感染性疾病,病毒具有较强的嗜神经性,在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时会快速繁殖[4],患者普遍会出现程度较为剧烈的皮肤疼痛,且接受治疗后部分患者依旧会遗留后遗神经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为明显。
研究所使用的更昔洛韦注射液是临床上使用率较为广泛的一类广谱抗病毒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药物能够在多个环节抑制病毒DNA的复制[5],被广泛运用于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治疗中[6~7];干扰素则是低分子糖蛋白的一种,借助抗病毒蛋白合成的推动效果,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8],从过往临床应用的情况来看,该药物在提升使用者免疫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9]。从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对比来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2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提示更昔洛韦与干扰素在儿童带状疱疹的治疗中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联合使用可发挥药物协同性效果,提升治疗效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两种药物均能起到抑制病毒增殖的效果且作用机制不同[10];其次,干扰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免疫能力,降低病毒对患儿神经的损伤,进而加快皮疹愈合。
临床研究显示,炎性因子失衡在带状疱疹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IL-6属前炎性因子,与神经疼痛关系密切;IL-10主要是TH2细胞分泌的抑制性调节因子,具有反转神经痛的效果,因而在疾病治疗中改善炎性因子失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6、IL-10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两药联合应用对于促进炎性因子水平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两组患儿治疗后后遗神经痛的比例虽无差异,但经VAS评分对比显示,观察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程度明显的药物副反应,提示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我们归纳出结论:在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与干扰素α-2b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