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莉
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乐山 614000
分娩是女性十分正常的生理过程,但是在实际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对母婴生命安全有威胁的情况[1]。如患者存在负面心理,延长了分娩进程,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引起难产现象[2]。所以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认知,从而防范难产现象发生。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选取所在科室90 例进行资料统计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其中:
观察组45 例,最低/高年龄分别为28/44岁,平均年龄(36.5±4.5)岁;最低/高孕周为38/41 周,平均孕周(39.6±1.4)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19 例、26 例;分析患者学历状况,小学及其以下、初中、高中及其以上分别为12 例、16 例、17 例。
对照组45 例,最低/高年龄分别为29/45岁,平均年龄(37.1±4.0)岁;最低/高孕周为38/40 周,平均孕周(38.6±1.2)周;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20 例、25 例;分析患者学历状况,小学及其以下、初中、高中及其以上分别为11 例、15 例、19 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能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
1.2.2 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主要包括:(1)妊娠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要指引患者合理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植物蛋白、动物蛋白等食物,并注重少食多餐,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保持良好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2)分娩前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为患者讲解不同产程的特点,为其讲解简单的分娩基础知识、相关注意事项、突发情况等,提高患者的认知。(3)产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言行进行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亲和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得患者可以产生安全感,并指引患者正确的发泄不良心理。(4)产时心理护理。在生产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鼓励、支持,指引患者很好的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给予患者心理肯定,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分娩方式、难产率、SAS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3]。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取全部数据通过SPSS24.0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用(±s)表达年龄、孕周、SAS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前后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用n(%)表示孕产次、学历、分娩方式和难产率等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按α=0.05 检验标准,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分娩方式,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分娩方式[n(%)]
2.2 对比两组患者难产率,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难产率相对比[n(%)]
2.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详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s,分)
表3: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评分(±s,分)
组别 SAS评分 SDS 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满意评分观察组(45 例) 40.3±2.7 41.0±2.1 90.6±2.5 94.2±2.2对照组(45 例) 51.2±2.9 52.3±2.6 81.5±2.8 80.3±2.7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认知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很难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4]。对女性而言,分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生经历,很多患者由于认知不足,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生产风险,从而对患者及胎儿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应用在产科患者护理中,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认知,将患者对于分娩有更加系统、客观的了解,促使患者能更好的摆正自身心理,积极的配合生产,从而减少难产发生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分娩方式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有显著差异;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难产率、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评分分别是4.4%、(90.6±2.5)分、(94.2±2.2)分,与对照组患者的20.0%、(81.5±2.8)分、(80.3±2.7)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难产情况,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具有良好实施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