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芹芬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很多英语的知识孩子们在没有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现在这一代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90后,他们本身对英语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老师只是就小学生英语课本来教学肯定是不够的,只局限于教材来教,会让老师自己陷入死胡同,也会使教出来的孩子没有竞争力。所以老师去挖掘英语教科书背后的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关键词:英语教科书;英语素养;语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六年级毕业后英语应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它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老师不能一味地提前教授不属于孩子年龄的东西,这样会适得其反。
一、英语语法知识的延伸
根据儿童获得言语的过程是从单词句阶段向词句发展的规则,哈佛大学的罗杰布朗称这种言语为电报式言语。儿童产生更长词语的能力和学习更加复杂的语法形式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发展,我国接受正规英语教学的小学生多数年龄在8~11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过多地强调语法规则不符合这一年龄段孩子学习外语的心理特点。所以对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孩子笔者并不建议和孩子去讲语法,但事实上我们只要说到英语肯定就会有语法的存在。那么怎么样让中低年级的孩子熟练地掌握这些语法知识呢?我们应该让语法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之后,老师再对这些感知到的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语法知识。
案例一:
我校纪老师上苏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学期Unit 7 How much?第二课时,在开始复习巩固story time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时,她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他利用cartoon time里面的人物Billy来开店,但是店门紧闭,是怎么回事呢?
Billy:I cant tell the price?Can you help me?
Ss:Yes.
T:How much is the ?
S1:How much is the fan? f-a-n fan.
S2:Its ten yuan.
同法教授复习umbrella,shoes
T: What are those?
S:They are socks .
S:How much are they?
Billy:They are 15 yuan.
又出示一排没有弄好的标签。
Ss:Billy,Billy how much are they?
Billy:Please guess.
(学生们根据之前练习的方式来不断操练)
这样的教学环节无疑是成功的。老师成功的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这样的迁移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却让学生觉得非常感兴趣,也愿意说英语,还能复习一系列以前学过的服装类单词。老师的教学设计也是一层一层地递进,学生很轻松地分辨出了单数和复数的语法现象,并能正确地运用到真实情景中。
案例二:
在苏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开始正式出现现在进行时态,我在开学初通看一遍教材之后,我决定在前面的四个单元中有意识地提前渗透这一语法现象。于是就出现了每节课这样的對话。
(1)(师站在门口,皱眉)T:Wow,you are talking loudly.
(生看老师) 等待老师下文。
T:Now,you are sitting well. (竖起大拇指) Class begings.
(2)(师走进教室)T:×××,What are you doing now?
S:(挠头) run.
T:Oh,you are running.
S:Yes,Im running.
(3)(师走进教室,在教室走一圈,发现一位学生在画画)
T:×××,are you drawing pictures?
S:Yes.
T:You are drawing beautifully.(竖起大拇指)
就这样在上课之前的一两分钟我和孩子们一问一答,我也不和孩子们说这是我们即将要学的现在进行时态,只是当成我和孩子们在闲聊,在拉近孩子们的关系。没想到的是到了第五单元真正接触到现在进行时态时,我只是一说孩子们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有同学开玩笑地说:“老师,原来你之前就偷偷地在教我们了啊!”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最好的证明,维果茨基以摘苹果来举例,说孩子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这是孩子最好的发展方向。老师把之后几个单元要学得内容先分一点到前面来慢慢地渗透,那么到真正学习的时候孩子们就显得尤为轻松了。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了,在此语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对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恰当的拓展。俗话说:熟能生巧。心理学上也说我们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的东西虽然少,但却能让我们记得更牢。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可以有意地去重复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东西,但并不强调让孩子们去记忆,但是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次数多了,也就被他们无意地记住了。
二、情感教育的升华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情感教育的升华是建立在文本之上,然后又有所提升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中能充分挖掘编写教材者的意图,如果没有读懂教材,完全是为了情感教育而去生拉硬套,肯定起不到任何作用。
案例三:
苏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4 My family。 本课的主题是谈论家庭,四会掌握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还有介绍This is ...
教师在前面铺垫了Julie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后,老师播放了一段父母照顾小妹妹的生活片段Baby sister is happy. Father and mother are so tired(累的) but happy!Baby sister is ill(生病了). Father and mother take care of (照顾) baby sister! Baby sister is hungry(饿了). Father and mother feed(喂) baby sister together!在这些片段中教师创设了父母照顾子女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父母所付出的辛苦。在经过前面语篇的情感感染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有这样的情感表达Oh!Father and mother,thank you for your love!
到了这节课的最后再播放一次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Family),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一次次唤醒了孩子对家庭的爱。虽然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单一过程,但是丰富的语篇情感体验,可使他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持久,使枯燥的语言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情意。
三、教材的整合
就目前我国的小学英语市场来说,小学英语教材是琳琅满目、层出不穷。每个省市有自己的省市英语教材,一些外国语学校会引进一些英国和美国的教材,还有市面上一些比较普遍的来自国外的教材,比如《新概念英语青少版》Look,listen and learn《典范英语》《妙语短篇》等等,都有符合小学生的内容。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和小学英语老师,我觉得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应该去熟悉一下这些教材,每一个教材都有它的优势之处。我们老师定能从这些教材中吸取到一定的内容,然后整合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
下面我就從我们苏教版和北京外研社的两套教材的文化部分来进行一些小小的探讨。苏教版英语从五年级开始出现culture time,旨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一些文化差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讲到了 The British invented the train. The Americans invented the aeroplanes. 这里只讲了英美两国的发明,那我们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呢?当我问孩子们的时候,孩子都能立刻回答我: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孩子们还是比较爱国的,都知道我国的四大发明。当我问他们怎么用英语来表述的时候,孩子们就不知道该怎么介绍了。我当时就立刻想到了我在外研社的英语教材第七册(一年级起点)第七册中看到过这样的句型——Chinese people invented important things/Chinese people invented paper/printing。当时看到的时候还在感慨:人家的教材还知道把我们中国的东西用英语来介绍给孩子,这个想法真好,我们不能学英语一味地只学习人家的东西,也应该把我们自己的东西介绍给别人啊。没想到还真的派上用场了。我当时就让学生多写了一句: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powder,compass,paper making and printing. 我想这样的拓展肯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再比如在我们苏教版英语教材六下第一单元cartoon time中出现了一个语气词hurray,是Sam和Bobby打乒乓球时打得好,旁边的观众在为他们欢呼。我就想到了Look, listen and learn中有一课也有为别人欢呼的场景,也用到了hurray这个词,书上是这样排列的Hip,hip,hurray. Hip,hip,hurray. 我说在观看比赛时看台上的人通常会怎么样?同学回答:手拿荧光棒,欢呼。/ 手拿塑料充气棒,欢呼。我说是的,那我们可以这样说。然后我手拿两支铅笔当成两根棒,然后拍两下说hip,hip, hurray。学生一下子就学会了这个句型,以后每次有比赛要鼓掌时,孩子们自然就会说hip,hip,hurray。而且又让孩子们无意中有掌握了一个单词。
我们老师一定要关注隐藏在教科书后面的东西。充分挖掘它们,让它们的作用更有效、更明显,更多地为我们高效教学服务。最终让我们的孩子在英语学习上学得轻松、有趣、有料,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L·G亚历山大,戴炜栋.看听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