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鑫
摘 要:新时代新特点,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必须全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家庭关爱,注重学校教育,形成社会共治,同时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爱;教育;引导
青少年时期是知识积累和道德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环境也愈加复杂,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出健康的成长发展环境,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
1 家庭关爱,营造良好环境
1.1 父母加强对子女的关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子女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证其身体茁壮成长,还要关爱子女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子女的沟通,时常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及日常表现,关心学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情绪变化。针对子女出现的思想波动,及时做好疏导,帮助其解决困难的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指出并督促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让每一位子女都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之中成长。同时要重视道德和法律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帮助孩子形成高尚的品格,并从小树立起法治思维。
1.2 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良好的亲情关系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并学习教育子女的知识。父母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保证健康的婚姻关系,为孩子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子女做好良好的榜样示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注重与子女的双向互动,认真倾听子女的需求,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見,帮助子女形成独立的人格。对于已经出现失当行为的孩子,及时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不可放任自流。
2 学校管理,教育疏导并举
2.1 学校加强对于道德和法治思想的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一方面,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划分固定的课时讲授道德知识和法律常识,将该类课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学校也应与公安机关、法院等专业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定期邀请专业人士结合具体案例宣讲法律常识和安全知识,特别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让学生了解犯罪危害,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另一方面,要设置专门的教师岗位,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讲授课程,并鼓励教师不断丰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知识,保证教师讲授内容与时俱进,并且丰富课堂形式,结合时代特点,采用讲授讨论法、体验法、参观法、情景模拟等多种授课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VR技术等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教师及咨询师及时干预不良思想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室,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并形成长效机制,时刻关注经过辅导的学生的变化,发现问题随时干预,保证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任课教师也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问题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思想教育能力,注重沟通艺术,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心理咨询师与各任课教师也应形成良性互动,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定期开设课程,教育学生学会疏导情绪、协调身心、缓解压力的正确方式,避免学生产生极端思想和行为。
2.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打造安全校园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结交伙伴、培养兴趣的最主要的场所,良好的校风能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学习和成长。学校在注重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打造和谐校园、安全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对于学校的管理,及时制止并帮助扭转逃课、歧视、斗殴、霸凌等行为,避免一味体罚,避免出现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和心理的伤害,而应注重加强日常教育,出错之后适当惩罚、取得进步及时鼓励,让问题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避免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能够主动改进错误。
3 社会共治,形成和谐风气
3.1 主流媒体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对青少年形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营造社会氛围、形成正能量舆论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博、公众号等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要不断丰富宣传的内容,树立道德模范,宣传法治思想,严厉抨击违背道德和触犯法律的现象。同时要及时更新宣传形式,除了利用新闻广播节目、报纸杂志文章等方式,还应运用公众号推送信息,充分发挥名人作用引起粉丝效应,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利用直播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让主流宣传范围更广。
3.2 网络平台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和审核
互联网虽为虚拟世界,但是与所有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必须肃清网络环境。各大网络平台应加强对信息的管理,运用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采用关键词搜索等手段屏蔽反党、反社会的信息,利用爬虫技术搜集网民讨论的热点问题,并及时进行介入和干预,保证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同时,针对青少年接触较多的直播、网络游戏等平台,要加强准入审核,进一步严格落实实名制,增加人工和技术监管,在游戏中安装防沉迷系统,避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及时查封出现不当言行的直播视频,防止无良播主误导青少年。
3.3 社区和基层村委发力,多角度加强管理
社区和村庄是许多青少年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因而社区工作人员及基层村委也应发挥出关爱青少年的作用,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严重危害,主动加强辖区内青少年的管理。一方面要为困难家庭的孩子获得必须的生活保障,与社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等形成合力,及时疏导由于亲子分离、家庭破碎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社区和村庄治安的巡查,及时发现青少年出现的如小偷小摸、逃学、打架等行为,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将青少年的不当行为扼杀在摇篮状态。
3.4 文化部门推出作品,发挥优秀文化引导作用
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发挥激励人成长、鼓舞人上进、促使人反思的作用,因此文化部门应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贡献力量。要创造出更多优秀影视、书籍、动漫等文化作品,塑造出更多鲜活人物形象和生动故事,为青少年树立起人生的榜样。要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核,将粗制滥造、违背道德、单纯为了获取利益而吸引人眼球的劣质作品驱逐出文化市场。同时,在文化作品中要注重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信守法等,丰富文化产品的内涵,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政府管控,加强法律震慑
4.1 政府完善立法,制定专门法规
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针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还应将已经出台的法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根据现实需要作出适当修改,细化相关法律条文,使其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中央和地方政府还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为目的,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如保障儿童福利的相关法律,对于留守儿童、被遗弃儿童等特殊人群的保护法,旨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法律等,科学规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量刑标准和执行原则,进一步明确青少年的权利和义务,充分起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作用。
4.2 严格遵守程序,确保精准司法
对于已经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需要通过管教、惩罚等方式使其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及其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避免再次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应当给予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更多的教育、尊重和保护,避免由于过于严厉的惩罚促使其走上再次犯罪的道路。在針对青少年犯罪者适用刑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正当程序,注重保护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隐私,由熟悉青少年心理和针对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审讯和沟通,确保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在羁押的过程中,要注意将青少年犯罪者与成年犯罪者分别管理,避免出现相互影响。当青少年犯罪者走上社会之后,要积极帮助其适应社会,为他们再求学、再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吴家俊.新形势下国内青少年犯罪及对策研究.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巴莹.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研究.辽宁: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3]王勇.与网络有关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法律控制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