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 石劳创
摘 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必须关注学法指导,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从而将学习者的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和发展力。文章从目标定位、核心素养,内容选择、知行并举,框架设计、讲练结合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如何在微课设计中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法指导;微课设计
作者简介:刘梅、石劳创,湖北省襄阳市晨光小学教师。(湖北 襄阳 4410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89-02
微课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它不仅引导教育者对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不断变革,还直接指向了学习者学习方法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必须关注学法指导,从而达成将学习者的学习力转化为创新力和发展力的目的。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实践证明,在具体的微课设计中,如果教师能从上述三个层面切入,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还会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大有裨益。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单纯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微课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一个完整的、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微课同样如此。因此,如果教师在进行微课设计时只将知识点进行切割、碎化,就难以达到知识联通、融合创新的目的。所以微课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要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识字教学为例,在核心素养三层结构为指引的微课设计中,教学就应该包含: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即“双基层”;②识字过程与识字方法,即“问题解决层”;③感受汉字之美,对研究汉字发生兴趣,对祖国文化产生自豪感,即“学科思维层”。这样的微课有趣、有料、有智慧,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其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微课内容的选择也应体现知行并举的理念,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式的知识灌输或重实践轻理论式的技能训练。
以识字教学为例,在相同的教学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意)下,如果微课教学内容能涉及事实、概念,呈现规律、策略等,那就是知行并举、情趣互生的好内容。
1. 体现汉字演化的内容。如“马、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等最简单的象形字,都是实物的象形,笔画简单,与图画接近。利用微课,可以让图画、声音、动画等进行充分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发现规律,轻松识记汉字的目的。
2. 类比汉字结构的内容。如“描、拭、捻、拍、鲸、鲈、鲶、松、柏”等形声字,就绽放出汉字的音韵美和形体美,这些汉字可以通过结构进行分类。调查发现,合体字中形声字居多,因为传统汉字中的合体字通常是采用“二分法”,即分成形符和声符。而现代汉字的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六书的体系,许多字的结构成分完全服从图形字符的结构体形特点和规律,如:独体结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总之,微课会让类比及呈现变得更加简单明了,因而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把握其中的规律。
3. 汉字部首分类。汉字中,有许多字共用同一偏旁部首,如“虫”字旁的就有“蝴、蛛、蝶、蜘、蜂”等字。还可以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将数字的部件进行拆分组合,实现归类识字。针对这类汉字,微课能提供更加直观的加、减拆分过程,对学生感知字音的由来以及梳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帮助更大。
4. 展示汉字会意的内容。如“从、众、林、森、歪、采”等会意字采用的会意造字法,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如“武”,从“戈”从“止”。利用微课,教师就可以把“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很生动地表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最终达成掌握识字方法的目标。
5. 趣谈汉字故事的内容。比如,乾隆皇帝曾说:“农夫是刨土之人,‘土加‘人为农‘夫;轿夫肩上扛竿,‘人持‘二根竹竿为轿‘夫;孔老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这个‘夫字就是‘天字出头;夫妻是两个人,‘夫字就有‘二‘人之意;匹夫是指一个大丈夫,这个‘夫字可不就‘一‘大吗?同一个字,不同讲究,不能混为一谈啊。”虽是趣谈,但充分说明了汉字的丰富内涵。这样的故事在微课中可以进行简单呈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
笔者认为,一节好的微课一定是针对核心概念设计教学内容,主题明确的课。好的微课还提供相关教学策略支持,为实现“三维目标”搭好脚手架:提供针对核心概念的情境引入;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提供集中、清晰、完整的知识总结;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这些都能较好地达成学法指导之目的。
在具體的微课设计中,教师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由此,微课框架设计的基本结构应包含如下方面(见图1):
这样的基本结构使得微课具有针对性强、重难点突出、可以自我评价的特点。当前,新课改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微课设计中引导学生展开探究,那么,微课就不仅能展示教育者对课程、学情的个性解读,还必然会促进学习者的多元发展。基于此,微课框架设计还可以有以下补充(见图2):
由此,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实践证明,在微课教学中,教师通过针对问题猜想,面对旧知提问,于情境中质疑,于游戏中观察、推理等,都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有效参与学习。因此,在微课设计中增加拓展环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相对成熟的认知结构,并再次与生活、经验、旧知互相作用,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与理解。
总而言之,微课在小学教学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既可以胜任课堂教学的补充工作,又可以担当课外学习的拓展任务。因此,在设计微课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交互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灵活创新性原则,使微课设计真正能够呼应新时代的新课程和新学情,从而更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1]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17-24.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