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感知度提升路径探赜

2019-09-16 02:40宋晓亮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理性思维

摘   要:中学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灵魂”塑造的核心学科,在素养教育时代这种价值愈加凸显。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增强危机感意识培养,从民族整体及长远发展角度看待事物,以及锻炼理性睿智的思考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感知度,从而塑造正向思维维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近现代史;历史认知;历史经验教训;史鉴;理性思维

作者简介:宋晓亮,山东省高密市第二中学教师。(山东  高密  261500)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09-03

中学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作用,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学科。历史教育肩负着培育国民正确认知近现代史、合理感知历史经验教训等教育使命,而国民对近现代史的认知态度及历史经验教训感知情状,直接影响着相关国家战略或内外政策的实施、社会的稳定和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国民精神积淀。

一、历史教育与近现代史认知 

在诸多历史学习内容中,近现代史对当下与现实的影响处于突出而实效的地位,形成正确的近现代史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不脱离真实时代面貌看历史问题。历史是不可轻易假设的,曾经的历史无法改变,把历史看得太轻淡将造就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在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竭力维护封建的买办的生产关系,这种落后的、反动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评价事物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等主客观条件,正视其与今日相比的巨大差异,进入真实的昔日历史之中,否则就是背离历史。笔者上课时曾给学生做过很令他们服气的历史对比带入,如现在大家觉得馒头不好吃,但旧社会馒头是普通百姓眼中的宝贝和美食,只有富家大户才能吃得上令人艳羡的馒头,劳苦大众则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勉强吃顿馒头。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旧时代普通民众的住房、街道、衣着。通过这些阐述,学生马上就被代入到真实的近代历史场景中,深刻地体悟到旧社会的真正面貌、人民的苦痛贫瘠和革命的必然。

2. 正确看待西方的侵略历史。一段时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一些以文明史和近代史为切入点,将近代西方对中国和世界广大亚非拉国家的殖民和半殖民侵略看成是促进发展,着重从工业文明和西方文化拓展角度阐述其积极作用。侵略过程的野蛮、血腥、残酷,侵略者的自私、残忍、无人道,被侵略者当时的痛苦、被残害、被压榨就被轻描淡写地掩盖过去了。笔者不赞同这种以某方面的客观历史影响而掩盖近代西方侵略者主观罪恶的做法。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青岛下雨不积水就产生了德国下水道水平与质量高,进而上升到殖民统治才发展了中国的荒谬逻辑。其实,现在青岛市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排水系统都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而且德国构建的下水管道是经过修整,其功用才得以提高,其能保持健康的工作状态也是历代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历史教育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近现代史认知,是学生在由少年向成人转化阶段的中学时期最主要的近代史认知途径。因此,历史教学中关于近现代史的认知与解读必须把好价值观,不可过于随意和轻率。唯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近现代史认知,形成必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国家认同与历史学科素养以及家国情怀素养。

3. 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有一个故事,民国时期蒋经国在一次逛街时,遇一英国人将中国人轻易地撞倒,可是英国人却吼叫着上前打中国人。蒋经国大怒,要上前理论,却被其父拦住,并被告诫:你看那个中国人,碰一下就趴地上了,这让人家如何尊重你——除非你自立自强。这个材料先不究其出处,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或可以作为小花絮。作为当时第一家庭成员,都不敢管自己国土上国人被外人欺負的事,一个国家的尊严何在?当时的中华精神是何其委屈!这个材料能让学生从深处体悟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明白独立自主是建立在自强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腐败动荡的旧中国,自主自强是很难实现的缥缈幻影。通过旧中国积贫积弱半殖民地位导致缺乏独立自主的种种屈辱和创痛的历史展示,进而以新中国中国人自己当家做主的新外交及发展成就进行对比,学生充分认识到独立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的珍贵,以及形成正确的近现代史认知,才能做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正确“历史解释”,产生真切的家国情怀,欣赏独立自主的价值。

4. 不可否认的发展事实。如果历史课堂无法有效实现核心素养要求的国家认同,也就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责任担当,学生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更无法真正担负社会责任。在教学中可以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将历史与现实融合,让学生实现对发展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认同。如新闻“无锡抗战老兵摸我军现代坦克感怀流泪”,一位九十多的失明耄耋老人,曾经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驻印缅战车营远征军人。由于当时中国不能造坦克,他年轻时开的坦克都是国外生产的,所以他想临终之前,摸一下中国的坦克。部队官兵开着六辆主战坦克同时出库,并向老兵敬礼,在摸到国产的主战坦克后,老人激动得泪流满面,并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中国一天天发展,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中国建设好,部队把祖国保卫好。他还留下遗愿,离世后将遗体捐献社会。在用多媒体展示这个材料时,有的学生都流泪了。笔者选用抗战老兵在当代所表现的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认同、发展的激动、未来的期许和无私的奉献,让学生超越政治派别、意识形态和团体利益的拘囿,切实认同祖国发展的澎湃,增强家国责任的感情,品味责任担当的高贵品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发展的不可辩驳,而且在增强民族自豪、国家认同的同时升华了灵魂。

综上所述,近现代史认知对学生家国情怀影响十分显著,关系未来的社会稳定、国家凝聚力、民众的民族情感、国家认同等诸多重大议题。中学历史教育作为近现代史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应不断挖掘材料,提高主动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近现代历史认知。

二、历史教育与历史经验教训感知

核心素养十分注重个人与社會、国家民族利益休戚与共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联系,隐含着期望学生能够感知历史经验教训,更好鞭策未来走向的期许。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特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当今,不少学生崇尚个性张扬不受拘束,而缺乏责任心和规范意识。从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种隐患,未来我们不能没有足够的具备自我监督约束、明事理、拥有责任与担当感的理性公民承担发展重任。而正确的历史经验教训感知对相关素养的培育极具熏陶性。

1. 通过历史联系现实。历史若仅是对过去的描述评判,那历史的现实价值被拉低;如果历史与现实产生联系,为现实提供使用功能,那历史是有活力和生存价值的。我们不妨回到漫长的历史中回味昔日的艰苦与民族的创痛,从而认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笔者曾在课堂上用18世纪末英国访华使节马格尔尼的纪录来印证古代中国民众生活困苦,尽管生活在一个还算稳定的时代——清朝乾隆晚期,但马格尔尼笔下的中国人瘦弱、衣衫褴褛、温饱难求、乞丐遍地。几乎每一天他都能看到,兵吏鞭打试图逃跑或年老体弱要求免役的民夫,与多数人困苦相对比的是当时贵族和官员生活的优越。笔者在课堂上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时常有兵乱、瘟疫、水患、饥荒等动乱的记录,很多次人口锐减,人民随时可能朝不保夕生灵涂炭的真实历史。通过近代一些真实图片结合文字讲解,展示旧中国普通百姓真实的居住、衣着、饮食等状况。当学生感知到旧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茅草房屋里,睡在晚上可能被蜈蚣、蝎子叮咬的土炕上,现在人们以为困苦地吃干馒头在那时是改善生活时才能享受吃一点的美食,还有土匪军阀侵略者横行,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学生会从内心感受到今天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从而进一步懂得珍惜当下,正确把握未来。

2. 不放松危机感教育。以教化为目的的国情教育能够激励国民更努力地为祖国而奋斗。历史教育是中学阶段承载这个任务的适宜学科,然而,在教学中过多的展示成就与辉煌,对已存或可能的潜在问题会缺乏体悟与引导。在深化改革崛起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关系复杂,文化传承受到挑战,公民对于不少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明了或认识有偏颇。因此,正确了解历史与国情,增强国家民族认同,减少不妥思维与舆论的市场,团结尽可能的多数为中国稳步发展努力,是时下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教育培养危机意识,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中,可以把民族发展中艰难而创痛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尤其是近代对外关系和曾经的屈辱。我们现在不愿让学生背负沉重的东西,如果未来历史需要他们担负的时候,不知在意识领域是否给他们做过足够准备。忧患意识是增强责任意识的“催化剂”,历史教育可以直接而实效的推动学生的担当责任感的形成。

3. 评判历史事物的宏观标准——民族整体及长远利益。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其《大历史不会萎缩》中提出,看待历史应避免后设的立场出发,不要把历史人物及事件从原有的语境中“拎”出来,草率做出今人标准的道德或价值判断,否则很可能苛求前人。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因果关系,而非个人情绪化的评判,中性的赏析历史,而非讨伐历史。笔者在历史教育研究中也倾向宏观的标准尺度,即以民族整体及长远利益角度看待历史事物,以民族长远及整体利益为基准,结合民族沉沦与复兴的坎坷却又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来选取与评价中华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这就是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价值判断和正确评价的宏观标尺。近现代史中尤需突出这个“大历史”的尺度,以剥离迷雾,去浮归真。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和有“重心”的评价立场,从而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行进在民族希冀的正确轨道上。

4. 睿智理性的思维方式——以史为鉴。历史学习唯有与现实发生作用才能体现其深层价值,其对当今事物评判的影响就是历史教育与现实作用力的重要体现。历史教育应鉴往知今,让学生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洞察现实,以睿智理性的方式观察世界、处理事务。这要求历史课上多选择具有借鉴价值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体悟教育,以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或与之关联的史实。例如,有些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对民国时期的具体历史史实除民族工业外多是弱化乃至部分缺失。如辛亥革命后至国民革命前孙中山的一系列饱受挫折的革命活动和北洋时代的政局动荡社会混乱都被忽略了,这让学生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理解产生了困难,不利于学生建立客观完整的历史“拼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家国情怀素养,这需要历史教育能够提供相对完整的国史构图。如果教材不能提供充分的相关展示,教师可以通过加入素材重新编排,给学生以合理展示。

历史评价不但影响学生对历史的评价,也会影响其对现实事务的评价,甚至让其终生带有某种习惯性的衡量倾向。所以,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定要公正且基于整体长远的历史视角,公正的评价要兼顾主观动机和客观影响的评价,切忌偏重客观影响而忽略主观目的,而整体长远的历史视角则是上面提到的宏观历史角度。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通过体悟昔日历史艰辛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增强危机感意识培养,从民族整体及长远发展角度看待事物,以及锻炼理性睿智的思考方式来增强学生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感知度,从而塑造正向思维维度,培养负责、感恩、务实、睿智,并具备问题发现及理性处理意识的民族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宋晓亮.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育的“准衡器”[J].新课程研究(上),2016,(10):87-88.

[2] 张振华.对中国近代史主题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54-55.

[3] 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6-9-14:(09).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理性思维
从形式到实质:行政审判中的司法建议及反馈实证研究
荀子对“礼”、“天”及其关系的新释
试论希腊神话中的理性思维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
认知抑制与理性思维新论
增强理性思维,有力提升女领导干部的领导力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