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解读与处理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学生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章阐述了教材解读与处理的具体操作方法:联系对比中读懂教材,细致揣摩中读透教材,童化思维中读活教材;基于学情分析的认知通道架构,基于阅读比较的教学内容补白,并总结了教师教材解读与处理的技术支撑方式——研究学生,通过主题性对话、针对性问卷调查等路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需求,读出教材厚度,生成教材处理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洪学伟,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左口乡光昌小学教师。(浙江 杭州 311700)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9-0075-03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到:“今读其诗,从容和雅,如天衣之无缝;深入浅出,方臻此境。”意指诗人对内容的理解十分深刻,表达却浅显易懂。我想,诗人之所以能浅出,在于他之前的深入,而深入后能浅出,则是因为他在深入的过程中领悟了事物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中要有一种责任意识,做到入乎其内地解读教材,在领悟教学内容实质的基础上进行出乎其外的学案设计。
何谓“入乎其内”,意思是说教师在面对教材时,要心神进入而置身其中,沉潜下心来与教材对话。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用好教材的前提是读懂教材。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联系对比、细致揣摩、童化思维等方法,读懂、读透、读活教材。
1. 在联系对比中读懂教材。数学学科的特质之一是高度“结构化”,教材内容结构式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集中体现了其特点。因此,教师要站在整体与结构的高度把握和处理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读教材时要把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中去理解,并联系前后内容系统地分析与思考,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的位置,从而准确定位教学的度。如教学“用小括号解决问题”时,其思想方法在第一册教材第72页“连减”、第二册教材第52页“计算应找多少钱”等地方已有所渗透,在第八册教材第39页“简便计算”中则集中出现连减算式简便计算的两种情况。把这些教学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本课教学的度:二年级学生理解两种算法并不困难,教学的重点不是让他们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而是使之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2. 细致揣摩中读透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少了很多直白的描述,更多的是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来展示,它看似简简单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内容。教材上的每一道例题、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每一幅主题图都包含有编者的设计意图,并蕴藏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字斟句酌、细致揣摩教材中的每一处内容,并认真阅读《教师教学用书》,用心领会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要求与设计意图,方能读透教材。例如,解读“用小括号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要细致揣摩并弄清楚以下问题:教材为什么以“买卖面包”为情景图?例题中选取的数据有什么特定含义?“还可以先算一共买走多少个”这句话出现有什么意义?小精灵的这段话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我们不能忽略了情景图的作用及例题中的数据特征,把“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单独拎出来教学,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3. 童化思维中读活教材。孩子的思维与成人是不同的,要使教学内容被学生顺利接纳,教师解读教材时就必须要有童化思维,即站在学生的视角以孩子的心理看教学内容,设想学生看到教材内容时可能发生的系列认知心理活动,从而使静态的文本转变为动态的认知建构过程,最终达到读活教材的目的。实践证明,读活教材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设计的适应性。
例如,教师解读图1中所示的这一教学内容时,如果带着童化思维反复读这句话,那么会考虑到以下问题:为什么“应该使用括号”?不使用小括号会怎么样呢?由此可发现学生认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早做安排。“小括号真厉害呀!它能让后面的式子先算呢。”如这般,带着孩子的心思边读边想这段话,似乎文字也说话了,这样的解读就让教学内容有了生命的张力。
何谓“出乎其外”,意思是说教师在深入领会教材内容之后,还应跳出教材看教材,立足于学情分析,以及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逻辑结构顺序的思考,调适顺序,合理补白,架构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认知通道。
1. 基于学情分析的认知通道架构。新课标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也应立足于学情分析,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不能囿于教材而照搬其表现形式。如果说深入解读教材是教学设计之“本”,那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则是设计之“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认知建构,只有当教师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学生,才能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布局学习活动。在实践中,教师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①分析学生已知的,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②分析学生未知的,了解学生在本课应掌握但在之前未接触过的内容;③分析学生能知的,了解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的内容;④分析学生想知的,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心理,从而为教材处理提供依据。
以“用小括号解决问题”为例,通过学情分析,笔者认識到:这一课的知识,学生在购物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有故事、有情节的学习内容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把情景图置换为学生所熟悉的购物结账情景,并进一步突出信息中的数据特征;教学小括号时把它的作用创编成孩子们喜欢的“英雄版”的童话故事;练习设计中再次突出数据特征,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中学生学得开心,教学效果也很好。
2. 基于阅读比较的教学内容补白。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的编写还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因此,新教材的内容呈现出大量“留白”的特点,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补白”,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的顺利迁移。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去“补白”呢?笔者认为,阅读和比较是两条容易操作且有效的路径。阅读能引人增长智慧,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教学案例,吸纳其中的设计亮点为自己所用;比较事物会让人发现其中的不足,教师通过与传统教学相比,使新旧教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使教学设计最优化。
比如,“用小括号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注重分析数量关系、注重训练解题思路、注重练习设计,在教学时,教师要沿用这些好经验。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这一课的教材处理中设计了三处补白:①在学生得出两种算法后,让他们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②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括号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写综合算式的针对性练习;③巩固练习环节中,除了练习①中的模仿练习,还补充了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这样的“补白”设计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扎扎实实。
从以上教材解读与处理策略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深入解读教材与浅出设计教案的联结点是学生。在教材内容的研究中,其根本出发点在于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对学生现实认知状况的了然是教师设计教学逻辑递进的主要依据,而教学的逻辑递进与教材的知识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教师读出教材厚度、优化教学设计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分析教材,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建构教学的逻辑结构程序及确定教学策略。
1. 主题性对话。主题性对话是指教师以学生学习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为主题,和学生交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对教学的逻辑递进进行比较合理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可按照“锁定问题、对话解析、反思归因”三个环节予以展开,它对于教师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来说是很有促进作用的。
例如,笔者在讲解“认识钟表”第二课时“几时半”时,围绕“6时半”的钟面图和学生进行了主题性对话,部分内容记录如下: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
生1:是6时6分吧?
生2:不对,时针不指着6。
师:为什么认为分针在这里是6分啊?
生1:时针在这里是6时,分针在这里就是6分。好像时针的位置不太对哦!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几时半”的钟面知识了解甚少,甚至错认为分针指向6是6分。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对其进行解析与归因,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很少从钟表上看时间,认知经验匮乏;二是对钟面结构不了解,教材中所呈现的钟表钟面上都只有12个大格,没有出现过60小格,对“半时”的认知容易受“几时”学习前摄抑制的影响。因此,笔者对教材所呈现的钟表进行了改进,促使学生对钟面进行整体感知。
2. 针对性问卷调查。针对性问卷调查是指教师在课前为了解学生准备状态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抽调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答卷,并依据学生的答卷情况认真分析其学习的现实状态,为教师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预案提供依据。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之前,大部分学生都已会读、会写、会比较大小,那么,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笔者按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情况,优秀、中等、后进三类学生各叫4名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这次问卷的内容及问卷结果: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熟练数1~20的数,对于每一个数所表示的数量多少、彼此之间的大小关系基本做到了然。但站在數学的角度,学生对早已熟悉的这些数的建立机制——十进制计数法的具体规则,却并不了解。“10个一”和“1个十”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满了“10个一”就要看成“1个十”?这些数学问题,学生并不了解,但它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较大数却意义重大,是基础性知识。所以笔者认为,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具体规则,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这是数学中才可能涉及的问题,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总之,教师研读教材时要做到入乎其内,通过联系对比、细致揣摩、童化思维等方法,做到读懂教材、读透教材、读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立足于学情分析和阅读比较,站在优化认知结构的高度,出乎其外地看待教材、处理教材,找准课本知识与学生认知经验联结的最佳切入点,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认知通道。在研读教材与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有心人,还要做一个思想者与行动者,使教材解读与处理如艺术创作般有着高妙的情致。
[1]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7.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