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前期的应用

2019-09-16 07:13陈佳莉
光明中医 2019年16期
关键词:空腹饮食血糖

陈佳莉 熊 帆

糖尿病前期状态又称糖调节受损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其血糖值高于正常人,低于糖尿病的诊断阀值,是介于正常糖代谢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糖尿病的必经过渡阶段[1]。目前,糖尿病前期发病呈高发态势。据最新报告显示[2],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16.6%,意味着全国有近 1.88 亿的潜在糖尿病人群,如此庞大的糖尿病“预备军”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在短期内发展成为糖尿病。所以,对于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的干预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现代医学提出从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干预模式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十分契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以,糖尿病前期作为人体发出的警示信号,及时捕捉,运用“治未病”理论指导糖尿病前期的综合干预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故本研究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干预中,观察其对血糖的控制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7年9月—2018年8月我院内科门诊及治未病体检中心糖尿病前期患者共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7岁,平均(35.1±4.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1~78岁,平均(35.7±4.6)岁;2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疾病、BMI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3]制定。1)空腹血糖受损(IFG ):空腹血糖6.1~7.0 mmol/L,餐后2 h血糖 < 7.8 mmol/L;2)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1.1 mmol/L。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符合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即符合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或两者同时存在者均可纳入。凡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且已服用药物治疗者,心肺肝肾功能受损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急慢性感染,精神异常或意识不清不能配合宣教患者均不纳入。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要求每一位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其中包括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基本信息及患者的工作强度、饮食喜好及运动情况、生活习惯等,并将最近一次检查的血糖相关指标均填入表中,对患者采取常规饮食运动干预及健康宣教。观察组患者同样填写问卷调查表,在接受常规治疗及一般宣教的同时,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情志、饮食、运动、随访等方面制定“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综合健康宣教方案,具体内容包括:1)情志干预。中医强调情志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早在《黄帝内经》中指出:“怒气上逆……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4]”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消渴病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常有抑郁悲怒等情志所伤,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作用于胰腺B细胞,将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所以,我们在制定干预方案前,给每一位患者发放一份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根据量表自评情况,安排一期糖尿病健康讲座,并发放相关糖尿病知识宣传册,让患者及家属真正认识糖尿病,既不“谈糖色变”,也不视而不见,远离悲观、恐惧、焦虑、抑郁情绪,让患者和家属心态平和,积极配合干预,对于其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每个月安排一期糖尿病心理讲座,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答疑解惑。同时,每个月安排一期“糖尿病预备军”座谈会,让患者之间现身说法,在交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认识误区及时纠正解决。2)饮食干预。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密切相关,如《素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消瘅仆击,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管住嘴”显得特别重要。饮食干预方案讲究个性化,遵循控制总热量、保持营养的合理性,高纤维饮食,饮食宜清淡,不吸烟,少喝酒的原则,同时需要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每日工作强度来计算每一位患者每日所需总热量,再具体换算成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按比例再分配入三餐,根据患者饮食喜好,为患者量身定做每日三餐食谱,做到均衡搭配营养,饮食有节。并且,针对患者调查问卷中反映的一些饮食误区,如“多喝稀饭少吃米饭可以降血糖”及“吃苦瓜降糖”“血糖高能不能吃水果,怎么吃才科学?”等等饮食方面的疑问进行一一解读。3)运动干预。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提出: “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可见合理运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重要性,它对其血糖控制及疾病转归都有重大意义。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及平时运动习惯来确定患者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制定其运动干预方案。一般每周坚持4~5 d,每天30~60 min,具体锻炼方式可根据年龄、体质及平时运动习惯来选择,老年患者推荐太极拳、八段锦、养生六字诀等舒缓柔和的运动方式,中青年可选择跑步、打球、游泳等运动强度稍大些的运动,但必须遵循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运动,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4)血糖监测及随访。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前期的意义重大,血糖值过高及波动过大均引起脏器受损,所以,跟患者讲解血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及监测血糖的重要性,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测血糖,可以选择1周7 d分别测1次不同时间点的血糖,这样7点血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均能监测到,了解全天候血糖波动情况,同时,告知患者每3个月前往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了解近3个月来血糖控制的整体情况。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为患者答疑解惑,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心理状态,督促他们检查合理饮食,运动有方。

1.4.2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 (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

1.4.3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第1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标准制定。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超过治疗前4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下降超过治疗前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5]。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73.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2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IGT患者FPG、2hPG、HbA1c改善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干预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出现1例视网膜病变,1例周围神经病变;对照组出现7例并发症,其中4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周围神经病变,1例糖尿病足。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运动量的减少,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不断上升,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糖尿病的“预备军”,是糖尿病干预的关键时期,若不进行干预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将会进展为2型糖尿病。如能早期预防干预治疗,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据相关研究发现[6],糖尿病早期对患者行干预治疗,能有效恢复腰围、体质量、改善血糖与血脂情况、改善体质、降低发病率及对疾病的进展起到极高的抑制作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的重点在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糖尿病前期就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这一阶段的患者如能及早干预则有可能恢复至正常糖代谢水平。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通过辨证指导情志调养、饮食调节、合理运动,通过平衡阴阳气血来全方位改善血糖失衡的体内环境,达到未病先防。据研究表明,此阶段患者转归预后分为三类:一类通过调理可转为正常人,一类维持此前期状态,一类转变为糖尿病患者。所以,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有效综合干预,是讲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将“未病先防”理念渗透到糖尿病前期的每一步中。

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作为干预糖尿病前期研究的理论指导,从机体整体出发,通过问卷了解患者年龄、血糖、体质量、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评估患者糖尿病危险因素,通过综合评估后,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通过调畅情志,健康合理饮食、正确运动、科学监测血糖、电话跟踪随访等方面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综合干预治疗,对于血糖控制率,预防和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真正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精髓。不仅能在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提高患者健康意识,而且还会降低疾病的发展进程,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空腹饮食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春节饮食有“三要”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空腹喝水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