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经济学人》封面寓意解读

2019-09-12 12:19丁雪扬
大经贸 2019年7期
关键词:转喻多模态隐喻

丁雪扬

【摘 要】 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与一般文字转喻、隐喻相比,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多元、更具艺术性。多模态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越发普及,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也越发重要。本文选取了4张《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封面中由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所构建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进行解读,以正确理解封面创作者的情感态度。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多模态 政治漫画

1.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为人们所熟知,它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统计,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约占70%,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实际比例还要更高(王寅,2007:493)。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前者结构相对清晰,后者结构相对模糊。隐喻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使人们利用始源域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Lakoff和Johnson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结构隐喻以及实体隐喻。

转喻和隐喻一样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也是一种认知方式,甚至比隐喻更为基本。隐喻涉及两个概念域,是发生在两个概念域或理想认知模型之间的映射,以相似性为基础;而转喻只涉及一个概念域,是在同一概念域或理想认知模型内的映射,它以邻近性为基础。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化”时代来临,对隐喻和转喻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符号,而是可以从图像、肢体动作、音乐等多方面进行意义的构建。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在2009年出版了名为《多模态隐喻》的著作,研究了多模态隐喻在广告、政治漫画、口语和手势、音乐、电影等语篇中的使用,关注模态本身和模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过程、隐喻的文体维度、隐喻的体验基础与文化基础等(赵秀凤,2011:1)。

《经济学人》杂志由詹姆士·威尔逊于1843年9月在英国伦敦创办,凭借其对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独特又犀利的见解,收获了众多读者。杂志的封面多以当时世界形势的热点为主题,封面设计十分大胆且富有创意,运用大量隐喻和转喻来映射现实世界,时而讽刺时而发人深省,读起来趣味十足。本文从2017到2018年的杂志封面中选取了4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封面,运用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具体分析封面中包含的隐喻和转喻现象,聚焦其如何通过视觉图像和文字的互动以进行转喻和隐喻的构建,如何利用转喻和隐喻的协同作用以传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而影响公众的思维。

2.理論基础

2.1 多模态隐喻

Forceville和 Urios-Aparisi(2009)认为多模态隐喻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来表征的隐喻。他们将模态分为9类,分别是: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口语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触觉。他们还区分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其中单模态隐喻定义为始源域和目标域均通过一种模态或主要通过一种模态来体现的隐喻,比如语言中的隐喻表达;而多模态隐喻则指始源域和目标域通过不同的模态或主要通过不同的模态来体现的隐喻(蓝纯,2013:18),即图像、颜色、声音、文字等多种不同模态符号对隐喻的协同表征。蓝纯(2013:18)还提到:

Forceville(2008:463)将多模态隐喻的优势概括为四点: 第一,图像、声音和手势具有语言所不具备的直接感知性,在表达上精细程度更高。第二,在揭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上,多模态隐喻拥有更多选择。 第三,多模态隐喻更容易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所识解和接受,因为图像和声音比语言更具普遍性。第四,多模态隐喻的始源域可能比纯语言隐喻的始源域具有更强的情感冲击力。

赵秀凤(2013:2)认为Forceville的多模态隐喻存在局限性,认为其在模态分类、多模态隐喻界定、多模态隐喻分析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赵认为九种模态分类并不能概括所有的模态表现形式;认为单模态和多模态的区分也存在诸多含混之处;还有在模态语境中,由多种符号协同作用所构建的隐喻意义也很难单纯用简单的双域跨域映射来清晰阐释。

2.2 多模态转喻

与多模态隐喻相比,多模态转喻的研究相对滞后。王天翼和甘霖将多模态转喻定义为“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模态中的部分信息代替整体、部分信息代替部分或整体信息代替部分的一种转喻机制”(冯德正,2017:9)。Forceville和 Urios-Aparisi(2009:12)指出:研究隐喻不可能不涉及转喻。在多模态转喻中,来源域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模态得到突出以达到指称、意义拓展和语用推理的功能(张辉,2011:18)。赵秀凤(2013:5)认为多模态隐喻的构建往往以转喻为前提,依赖转喻表征物转喻映射相应的概念域或概念场,之后几个概念(场)共同构建一个理想认知模型或一个意象场景,进入输入空间。

冯德正(2017:9)将多模态转喻分成三类,分别是指涉转喻: 图像符号代表客观事物; 符号转喻: 图像符号形式代表符号意义; 还有意义转喻: 图像意义A代表图像意义B。他还指出:这三类转喻并不是平行的类别,而是存在层级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任何图像都是先通过指涉转喻表征现实,再通过符号转喻建构意义,最后有些图像可能通过意义转喻引发更深层次的意义。

2.3 政治漫画

因为《经济学人》是一本政经类杂志,所以其封面会包含一些政治类内容,与政治漫画类似。政治漫画是一种视觉模态语篇,由图像和语言文字两种符号构成。潘艳艳(2011:12)总结了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如漫画一般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用醒目的、原创的或幽默的方式来浓缩现实;漫画中多体现人或事的负面形象或批评,以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和政治现象,读者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经历才能进行解读。潘还指出根据Forceville(1996)对图像隐喻的分类,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属于文字-图像互补式这一类别,若没有文字的辅助说明,读者将很难读懂图中的隐喻,也就无法知晓漫画作者的交际目的。

3.实例分析

首先,第一个封面来源于2018年3月10日发行的《经济学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封面中央的一枚橙色的手榴弹,十分引人注目,上面印有人的五官,因其具有超高的辨识度,人们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这个人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手榴弹的把手是黄色的还带有弯曲,封面还配有“对世界贸易的威胁”这样的文字说明,从这样的封面中,人们可以理解出其中的隐喻:特朗普是炸弹,而一提到炸弹给人的印象是危险、威胁等,再配上文字的说明,可以解读出封面要传达的寓意是: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会对世界贸易产生威胁。手榴弹上的五官是在转喻特朗普,其中眉毛倒竖、眯起双眼、嘴巴大张并露出牙齿和舌头等这些转喻符号的共同使用使得“咄咄逼人”的感觉扑面而来。手榴弹的把手颜色和形状以及它与人脸表情的位置关系表明了这是在隐喻黄色的头发,而黄色的头发则是在转喻特朗普,因为金黄且飘逸的头发也是特朗普的一个典型特征。

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创造相似性的隐喻通过发现原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为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提供新的角度,从而构建新的社会身份,而隐喻能构建出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或民族身份取决于源域的选择(潘艳艳,2011:14)。在表达“特朗普是炸弹”这个隐喻时,封面设计者没有选择用定时炸弹或是其他种类的炸弹作为始源域,而是选择了手榴弹,以视觉图像呈现。手榴弹的特点是上面附有保险栓,人的意志来控制和决定是否要将其引爆。喻体本身具有多种意义特征,隐喻的真正含义的确认不但取决于说话者的意图,还要依赖语境(潘艳艳,2011:13)。要理解这个封面还需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特朗普宣布要对进口的钢和铝加征关税,但在杂志发行时还没有签订法案,然而世界贸易的总体趋势是降低关税,特朗普的做法违反了WTO的规则,无异于是在经济领域开历史的倒车。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断出封面要表达的态度:讽刺和批评特朗普任意妄为的做法,这是特朗普的个人选择,但认为其还有挽回的余地。

第二张封面来源于2017年6月24日发行的《经济学人》。这一时期的相关知识背景是:莫迪将在印度推行从英国殖民地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税制改革。莫迪的改革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成效,但依旧面临很多难题。杂志的文章中用两个小标题“More an administrator than a reformer”和“More a chauvinist than an economist”表达了对莫迪的看法,并在文章最后指出:莫迪可能成为印度历史上搞砸了最好的发展机会的人。

封面中的视觉模态包括莫迪骑在一只老虎身上,他的手里拿着一根鞭子,而老虎本身像一张贴纸一样,它的尾巴和前爪的部分被揭起,腹部及后腿上有一部分损坏,老虎下面是美丽的风景。封面中的文字模态是一个主标题“莫迪的印度”,以及一个副标题“改革的假象”,以辅助理解整幅图片的隐喻和转喻。

封面中莫迪的形象转喻印度这个国家,他手中的鞭子则转喻权力,可驾驭老虎。老虎隐喻改革,始源域是老虎,目标域是改革;而老虎本身又转喻凶猛、难对付的形象,通过转喻的铺垫, 隐喻的目标域被激活, 产生映射,即改革是艰难的、不容易推进的。封面下方的美景隐喻美好的发展前景,与老虎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在暗示“老虎”可能会破坏这美好的风景,与文章的结论“可能会搞砸最好的发展机会”相契合。老虎身上被揭起的地方隐喻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老虎的绝大部分并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莫迪还未能有效地推动改革;而老虎身上的破损则是在隐喻改革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第三个封面来源于2017年9月23日发行的《经济学人》。封面中同样是视觉模态与文字模态相结合,封面正中有一只熊猫,手里拿着撲克牌,做出正在打牌的样子,而且在它的袖子里还藏着一张扑克牌。文字模态中“play”一词与“打牌”这一动作互相呼应,文字模态起到辅助视觉模态的作用。

图中的熊猫转喻中国,而扑克牌上的“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的商标是在用部分代整体的方式转喻它们对应的公司,从中我们可以推断每一张扑克牌都代表一个公司,熊猫手里所有的扑克牌转喻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司。扑克牌作为始源域是在映射市场竞争这一目标域,二者之间存在象似性的关系,即扑克牌的游戏规则与取胜策略与市场竞争中的规则和策略存在象似的关系,也就是说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且要有灵活的策略。此外,熊猫袖子中藏着的扑克牌是在映射市场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文字模态中“fair”一词以及采用疑问句的句式都是在补充说明是否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并引发人的思考。

杂志文章中指出全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面临着来自中国对手的日益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提醒欧美企业认真对待来自中国的竞争,因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日渐增长,中国在移动支付、无人驾驶汽车等很多新技术领域都已经站在全球前沿,中国的成就令人敬畏;另一方面提醒中国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变,从全球化的“搭便车”者成为全球商业生态体系的守护者就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对于封面中的疑问句,文中也给出了答案:中外需要新的思维,把来自中国的竞争都视为不正当竞争是以偏概全的看法。

第四个封面来源于2017年3月18日发行的《经济学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终于到来。美国、亚洲、欧洲和新兴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同步增长。封面中依旧包含视觉和文字两种模态。其中,白色和蓝色以及白色物体的形状都是在转喻天空。七个热气球隐喻七个不同的国家,每一个热气球上的国旗转喻了它所代表的国家。热气球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隐喻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即GDP排名:如美国第一、中国第二、欧盟第三等。热气球给人以不断上升的印象,配合文字信息的说明,虽然是静态的图片却给人以动态变化的感觉。同时“热气球不断上升”是在隐喻“经济不断增长”,但热气球不是飞机,热气球的上升速度缓慢,这一始源域的选择旨在映射经济增长和复苏的速度也同样缓慢。

4.结语

朱永生(2007:85)在谈及多模态话语分析时指出: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它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使话语意义的解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进而发现人类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模态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

从以上对四张封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杂志封面利用色彩、形状、文字等多种多模态符号来构建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多模态隐喻语篇整合多种媒介,充分利用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在传递隐喻意义的同时,创造超出概念意义的情感效果以及审美或评价效果(赵秀凤,2013:7)。多模态隐喻与一般的抽象文字隐喻相比,在感官上更具有冲击力,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也能更形象地为人们所理解。

其次,始源域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读者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能反映出作者对待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此外,在理解多模态隐喻意义时,文字符号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图像符号的含义。另外,读者还需具备较为丰富的百科知识并对多模态语篇的语境有所了解,才能够较为准确和完整地解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文献】

[1] Forceville C. &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M].Berlin & New N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2] 冯德正,赵秀凤.多模态转喻与图像语篇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17(06):8-13.

[3] 蓝纯,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7-23.

[4]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01):11-15.

[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1):16-23.

[7] 趙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05):1-8+112.

[8]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9]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82-86.

猜你喜欢
转喻多模态隐喻
《活的隐喻》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