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萍
摘 要:以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基于问题、问学融合”的教学主张,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深度的学习。
关键词:问学;活动;一题多变
问学,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美国最权威的Wikipedia在线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反思其学习经验”。笔者所在学校正进行着“普通初中‘问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建构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教学操作上突出“问”对“学”策略性作用和素养培育上突出“问”对“学”的深化作用,概括为“问以致学、学以致用、用以致能、学会学习”。基于此,数学学科进行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形态的探索,通过开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实现“基于问题、问学融合”的教学主张,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深度的学习。下面以《初一数学“一题多变”训练活动方案》谈一点认识。
一、活动的提出
苏科版教材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是学生在初步接触几何图形后,开始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在这一阶段,对图形认知的要求更高,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重复低效解题、解题、再解题,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想提问不会提问。思维变得狭窄,学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会举一反三,做不到触类旁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一题多变的活动形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兴致,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方法。
二、活动的目的
1.通过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相关知识点迁移能力;学生大胆设疑,能扩大学生知识容量,并培养面对难题的从容心态。
2.通过一个普通数学题的“变化”,让学生总结、发现和体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三、活动的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活动的时间
45分钟。
五、活动的过程
1.活動准备:让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通过演示课件,回顾一些熟悉的题目。
【活动说明】通过对本章内容的一个整体回顾,让学生感知活动内容均来源于他们的已有知识,从而充满期待和好奇。
2.活动探究:
活动1 一变: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如图1,CD⊥AB,E是BC上一点,EF⊥AB于F,∠GDC=∠FEB。
试说明∠BDG+∠B=180°。
变题:如图1,将①CD⊥AB;②EF⊥AB;③∠1=∠2;④∠BDG+∠B=180°四个论断中的三个作为题设,另一个作为结论,写出对应的命题,并判断真假。
【活动说明】将这个学生熟悉的题目作为活动1,从全方位多角度重新认识这个“老题”。学生在变题的过程中自己设计题目,提出问题,既巩固了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及应用,体会到这类题目的本质特征;又具有新鲜感,诱发解题欲望,调动问与学的积极性。
活动2 二变:图形的位置
如图2,直线AB∥DE,点C为直线AB和DE外的一点,试寻找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变题:如上图,将点C的位置移到你喜欢的另一个位置(如直线AB的上方等),猜想∠B、∠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
【活动说明】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了“做数学”的过程后,他们的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以巩固、发展与提升。
活动3 分小组、大组交流——展示
1.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别展示出各自画平行线的方法,说说画图的依据,是如何思考出这种画图方法的?
2.推荐小组优秀代表进行大组交流:可以利用哪些办法画平行线?如何思考的?在画图过程中你积累了什么经验?在各种画图方法的基础上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活动说明】安排此环节主要基于以下思考:从发现到表达交流是能力提升的过程,在倾听、思辨、争鸣中统一基本认识还能追求“求同存异”,为提出新的问题提供了生长点。
六、活动的收获
在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与收获?回顾你的探究心路历程,请将你的探究经验、感悟和发现写成数学小论文。
【活动说明】撰写数学小论文就是以“数学写作活动”来指导学习,也可称为“反思小文章”。它是学生将在问与学的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思想方法进行“内化”,是问学课堂的有效延伸。
七、活动的评价
【活动说明】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突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评价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思辨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程度,也要学会倾听同学、老师的意见,提高问学效率。
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是一个渐近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设计教学要多元化,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指导,让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阵地,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参与课堂研究。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堂教学真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