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重点阐述“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一、 引言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重量都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人文性教学评价,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鼓舞学生学习,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关注学生成绩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功利性较强,教师上课时对不涉及考试的内容讲解很少,教学模式单一且枯燥,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低。
(二) 教学模式老旧,评价标准单一
一部分小学教师还在沿用老旧“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只熟悉课本知识,没有对知识进行拓展,学生很难形成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有一部分教师平常只关注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同学,较少关注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缺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长此以往,极易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致使学生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 “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对策
(一)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改进教学手段,不创新教学方式,继续采用老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使其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厌恶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因此,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十分有必要,“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倡导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受众群体,将“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理念应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 教学评价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在过去传统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实际学习情况,凭借以往的经验和主观性对学生进行评价,致使教学质量不佳和学生学习效果较差,为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应当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实现个性化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规范教师的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結合课堂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验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定期进行总结,奖励进步者和各方面表现优异者,另外,还可以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评价活动中来,实现有效的客观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的评价有利于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三) 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单纯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而不重视书本外知识的拓展,是由于他们没有意识到教育不仅应注重知识的积累,还应当注重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在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之后,还应当重点掌握诗人王勃是在什么情境下写下本诗的,是为了送别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些教师常常把知识点的掌握作为教学的目标,而新课标改革标准则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完成了课堂教学,例如:成语接龙、抢凳子、“我说你做”等。
(四) 适当鼓励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被鼓励与支持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进修积极地鼓励与支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学好小学语文的基础性条件,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师需要击破的首要难题,充分融合“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调动学生各种潜在的能力,促进其全方面发展。
(五) 注重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是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它以培养学生人文性为目标,在情感教育的熏染下,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感染,获取正确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例如:教师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课堂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在课文的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力量。
四、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估量,“以人为本”的教学评价,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多方面指导学生,有效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单小娥.对快乐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12):145.
[2]严斌.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对策[J].教育,2016(11):12.
作者简介:罗谢安,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岷县闾井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