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栗君
摘要:对于小学所有学科而言,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提高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关注程度,而怎样提高其教学质量与效率也成为现下教育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同样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将会以“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为着眼点,简析其在阅读教学中的相关应用。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
从学科角度出发,语文体现着明显的工具性,无论学习任何课程,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这一学科作为重要基础,特别是其中的阅读能力。而且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也要阅读能力为依托。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通过阅读还可以提升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所以处在高年级的小学生尤为需要强化其所具备的阅读能力。
一、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综合分析
合作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其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动而实现的,将合作学习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推动学生个人发展,让学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关于教师,应在课堂中需提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程度,突破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实现交流的动态优化从而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多向。这一点也与新课改理念息息相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优等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在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所以教师将其视为学习上的“主人公”可是大部分学生就成为所谓的“绿叶”[1]。也就说在同一堂课上,具有较高天赋的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会拥有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
采用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均能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中,也可以让学生拥有表达个人见解与表现个人魅力的重要机会。除此之外,和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合作学习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例如(1)相对淡化教师课堂权威,提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2)由个体化的学习任务转变为个体与合作相融合的模式,将以往单一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和竞争二者结合;(3)将针对学生个体转变为注重学习小组等。因为学生个体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所以他们的思维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不同,若想将个人所想用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表达,就需要赋予学生在小组中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以此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自信以及培养其倾听能力,这样也更愿意表达自己所想。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简析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
第一,在小组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关于小学生的课堂活动,其主要包括课内与课外这两种,所谓的课内活动主要是指课堂上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我们以《圆明园的毀灭》这一阅读篇章为例,因为小学生没有深入了解过文中所讲述的那段历史,因此在课前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询相关的历史资料,利用上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小组学生各自负责收集一段史实片段,而将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整合就可以成为比较完整的一段历史故事,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向老师与主讲人提问,由此文字将不再是一种符号,而是可以成为不同的感悟,甚至是活着的记忆。之所以要采用合作学习进行阅读教学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文本转换为情感,使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通过活动一方面学生收获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兼顾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2]。
第二,语文教师适当参与并注重角色的转换。开展合作学习不是指教师可以对课堂放任不管,只是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发生了角色上的转变,不在只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转变为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讲授《七律.长征》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方法,可以先给学生说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或是先由教范读让学生正确感受毛泽东的创作风格。之后在采取小组合作,依据个人所掌握的资料对诗歌大意进行解读与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观察每一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及时启发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继而培养其合作意识,而且需要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适当的交流。要是发现小组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参与其中并给予其一定的指导。通过适度的点拨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诗歌细节,结合实际创作背景感悟诗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提高对篇诗理解的深入及透彻程度,与此同时,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所感所想创作诗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语文功底加以锻炼。
结束语:
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应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引者的重要角色,在教学实践中攻克存在的缺失,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旨在让学生可以在合作中收获,可以让阅读教学课堂更为生动以此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范雪娇. 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11(09):606.
[2]李成彬. 小学四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