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兰卉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058-01
1.幼儿行为习惯的现状
(1)家庭因素
当下大部分幼儿的家长工作较为忙碌,幼儿大量的时间都是和上一辈的老人直接相处,而由于溺爱或者教育观念不统一,老一辈的家长往往会忽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即使家长亲自教育幼儿,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变化,家长不但不会树立榜样的形象,还会在幼儿犯错或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直接用暴力解决,不注重家庭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不利于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而且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及时引导,就会导致幼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幼儿不能融洽相处,矛盾较多。
(2)幼儿因素
幼儿年龄较小,其智力发育不健全,大部分幼儿对新鲜的物体较为新奇,经常会出现乱摸东西,乱吃东西,不喜欢洗澡等现象。幼儿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的,并且在平常的活动中,幼儿无视规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声说话,发脾气,这就造成了活动杂乱无章,影响幼儿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2.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1)家长和老师要树立榜样形象,协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模仿是他们接触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喜欢按照周围的人的行为进行效仿。在长久的模仿过程中,这些行为会逐渐转换成幼儿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和家长树立榜样的形象势在必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和家长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形象,慢慢的影响幼儿的行为活动。
例如,老师和家长在完成活动室的活动后,要在室内玩具收拾整洁的同时,引导幼儿跟着家长和老师一起做。幼儿了解到老师和家长都是这样的行为,那么这样的行为就应该是正确的,所以也就跟着一起做了,长期以往幼儿就会知道玩具玩完要归位、饭前要洗手、见面要有礼貌的问候,犯错了要道歉,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
(2)老师需要精巧的指引,协助幼儿形成质量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没有是非观念,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模糊不清,这就需要老师从旁协助,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指导幼儿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但是对幼儿讲道理就如同“对牛弹琴”,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健全,不能理解老师所讲的一些道理,所以老师要用新奇的科学的手段指引幼儿,换角度思考。
例如,有的幼儿喜欢砸东西,在平常的活动中也会发出很大声响,这时老师跟幼儿讲道理,告诉他不要亂砸东西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老师要依据幼儿的特点,设计活动,在活动上老师把所有的事物人性化,给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乱砸东西会怎么样啊?让幼儿畅所欲言。有的幼儿说:“这些实物会被摔坏的”,有的幼儿说:“会吵到别人”。那么老师接下来继续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幼儿们争先抢后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喜欢乱砸东西的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习惯。
(3)老师要经常表扬幼儿,鼓励幼儿正确的行为
据研究指出,老师用严厉的方式引导幼儿,往往效果不理想,容易促使幼儿心理产生问题。而用鼓舞式的引导方法可以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对于在平常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幼儿,老师可以奖励幼儿喜欢的各种小帖帖图案、大班第二学期可奖励铅笔,橡皮等文具的方式。俗话说,人类最美的语言就是赞美。老师要经常赞美幼儿,像“你今天表现真好”、“对,你很棒”这样的语句。老师这样的方式可以促使幼儿认为他的一些行为是正确的,以后都要这样做。而且大多数幼儿老师都是女性,这样可以让幼儿与他们更亲近,老师可以用摸摸幼儿的头发或者简单的拥抱这样的方式,肯定幼儿的一些行为,慢慢的引导幼儿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推动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习惯是需要长时间的引导才能养成,而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用正确的行为去学习生活。另外家长也要配合老师构建家庭教育,给幼儿树立榜样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行为,为幼儿以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梅.浅谈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7(S1)
[2]王品玲.探析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25(02)
[3]曾碧.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