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2019-09-10 22:51:59刘征王光辉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原则古诗词教学小学教育

刘征 王光辉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应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4-093-02

中华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所在,其文学审美价值和社会教育意义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孔子曾对《诗经》的重要教化作用做出肯定:“温柔敦厚,诗教也”、“不学诗,无以言”。因此,诗词文化的传承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古诗词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古诗词教学策略应用原则

近年来,国学教育蓬勃发展,古诗词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开拓,但在应用层面,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从实践角度出发,遵循以下几点应用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作为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首先要有足够的相关理论学习的储备,使用的教学方法所联系的知识应遵循其本身理论系统的科学性,不可主观臆断拆解,不可生拉硬拽、牵强为之,为了教学而教学。

2.实践性原则

选择教学方法应从实际学情出发,并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目标、课堂实践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爱有趣的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应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运用教学方法中的趣味性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课堂上教学策略的最终实践效果。

4.启发性原则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诗词教学策略千变万化,最终目标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引导并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去感受诗意、诗境,领略古诗词之美、之韵味。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1.吟咏教学法

正所谓“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源于宗教、源于劳动,是古代先民祭献神明的颂歌,是最初劳动者们劳作时鼓劲的号子。自《诗经》始,最早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词更是配以曲调可以演唱的诗文,不同曲调有相应的词牌。因而诗词讲究格律,对仗工整、平仄相对、句尾押韵等特点使诗词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读来音律优美、朗朗上口。反复诵读可以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王崧舟老师曾经说:“在古诗教学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

我们还可以根据诗词的音乐性特点,在传统诗词诵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配乐吟唱诗词,加强诗歌诵读的趣味性,让学生用诗歌最原始的表达方式,直观感受诗歌的意境與审美。现代流行音乐中,中国风类型歌曲的兴盛为这一教学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邓丽君的《清平调》、胡夏和郁可唯的《知否知否》等,也可鼓励学生观看《经典咏流传》等节目主动学习诗词吟唱。每次配乐吟唱的课堂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都觉得十分有趣、热情高涨,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只要跟唱两三遍,歌也学会了,诗词也背下来了,诗词音韵之美也感受到了,可谓一举三得。

2.词源探究法

词源探究法主要应用于古诗中所使用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及其含义的教学。运用词源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让他们感受古诗中的词语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的由来。同时,也便于学生将古诗词中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区分开来,避免造成混淆。

正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根据注释知道了“促织”即“蟋蟀”,学生疑惑不解:“蟋蟀,为什么在古诗中被叫做‘促织’呢?”教师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促织”一词在其他古文或古诗中的出处,对“促织”一词追本溯源。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呈现一段古代妇女在家织布的视频,视频中一位辛勤织布的女性,听到蟋蟀的叫声,便惊叹道:“时间飞逝啊,秋天已经到了,冬天就不远了,要抓紧时间纺织啊!”这时候,同学们听到妇女投织的声音,在蟋蟀叫声的映衬下,一声比一声急促。老师及时引导,告诉同学们:“促织,是蟋蟀的别名,你感觉到一声比一声急促吗?”。再随着《聊斋志异》中《促织》这一经典篇章的分享,让孩子们对“促织”有更深入的了解。

3.背景溯源法

古诗词含蓄隽永,表达凝练,寓意深刻。诗人常言在“景”、“物”而意在“情”、“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在有限的认知能力范围内,无法理解到诗词字面含义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背景溯源法要求教师在对诗词作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主要事迹、创作年代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有比较全面深刻了解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聚焦并感受时代大背景下作者创作时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了解创作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透过字面含义,从根源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与“志”。

如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只有引导学生了解李白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以及被“赐金放还”怀才不遇的人生境况,才能让学生理解一首劝酒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人生苦短的慨叹、怀才不遇的悲愤、及时行乐的自我排遣以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迈。

4.情境演绎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文字之美、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于抽象化的诗词意象与意境,更易于接收、消化、理解形象化的事物;同时,多样化的、有参与感的学习形式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气氛。情境教学法正是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诗词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情景的想象,通过绘画、扩写、演绎等方式化抽象为具象。方法一,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诗词含义在脑海中营造画面感,并动手动笔将诗词所描写的景色具体描绘出来,比一比谁的画作更美、更贴近诗词的情境。方法二,在诗意、自己的画作或者诗歌所配插图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将语言简练、含义凝练的诗词扩写成现代汉语的美文;方法三,根据诗词含义、具象的画面以及扩写的文段,穿越时空、扮作古人,将诗词的情景演绎出来。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学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师可以这样来进行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出示古地图,再结合现代地图表示出陕西咸阳市(古渭城)至甘肃敦煌县(古阳关),再到新疆库车县(古安西)的路线图。让学生具象了解此行长达3000多公里,要穿越大半个中国,中途既要跋山又要涉水,还要穿越茫茫的戈壁沙漠,更何况古时交通条件不便,到达时间要半年之久。“同学们,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这样远行,此时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面对这样的送别,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诗人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扮作诗人,试着和自己的朋友一起把诗中的情景演绎出来。”引导学生扮作古人,体会人物形象与心情,演绎诗人送别的情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感受到诗人和朋友之间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结束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诗意的解读、意境的领悟、审美的感受与人文底蕴的培养,是重点更是难点。如何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增强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学习兴趣,打开古代诗歌文化宝库之门,提高对古诗词感悟与鉴赏的能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是小学语文教师们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永恒课题。

基金项目:暨南大学中小学教育科研项目(2019ZXY15);广东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GDES13592)。

[ 参  考  文  献 ]

[1]庞伟.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J].传播力研究,2019,3(12):165-166.

[2]孙清武.古代诗歌教学八法[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03):77-80.

[3]梁钟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105-106.

[4]梁賢美,魏丽敏.字理教学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9(08):43-45.

猜你喜欢
应用原则古诗词教学小学教育
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视觉传达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3:08:25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9:09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