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近晗
关键词 投入量假说 词汇附带习得 教学 学习任务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17
Abstract Laufer & Hulstijn put forward the 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 in 2001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The hypothesis holds that the amount and effect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input" of learners to learning tasks. This hypothesis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large number of empirical studies by researchers,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teaching results. However, in the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t seems that there are some imperfect explanations and limitations.
Keywords Input Hypothesis;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eaching; learning task
0 引言
长期以来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分别结合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众多的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理论和假说。“‘新兴’的二语习得理论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新,而是在本质上与传统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具有综合全面的理论视角”(杨文星,2016)。
词汇作为一门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习得语言其他技能的基础,历来在教学活动中都十分重视。自80年代以来,词汇习得成为了二语习得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与之相关的重要理论和假说也相继提出。其中,Nagy, Herman 和Anderson(1985)提出词汇“附带习得”理论(incidental acquisition),以及在此基础上Laufer & Hulstijn(2001)又发展出了“投入量”假说。 它们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二语教学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我们对“投入量假说”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该从二语习得的学科角度和二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这一假说进行客观的“审视”。例如,它与“词汇附带习得”理论的顺承关系、对于阅读材料与学习者“背景知识”和“已有词汇保持量”的关系等问题,似乎存在一些不甚完善的阐释和限定。本文试图对此假说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证。
1 关于投入量假说
“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acquisition, 又叫偶然习得)是相对于“有意学习”(intentional Acquisition)最早是在1985年由Nagy, Herman 和Anderson提出,是指学习者在进行其他学习任务时无意中习得的词汇。Schimdt也强调词汇的附带习得是学习者“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获得一些词汇知识”。Laufer & Hulstijn (2001) 把词汇附带习得解释为“阅读过程中的副产品”。
“投入量假说”(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是由Laufer & Hulstijn 在2001年基于对“词汇附带习得”理论从心理认知角度进行解释而提出的。该假说认为由于学习者对于学习任务引发的“投入量”不同,从而使得词汇习得量和效果也不同。它通过学习者情感和认知两个维度的三个变量,即“需要”、“搜寻”和“权衡评估”,来测量学习者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量的大小。
通过Laufer & Hulstijn 自己的验证实验我们可以对此假说做一些更具体的了解。他们在新西兰和以色列分别进行了平行实验,共设置三项任务:1)投入量最小的“阅读理解”,2)投入量中等的“阅读理解加完形填空”,3)投入量最大的“用10个目标词写一篇作文”。经过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写作”促成了最高的词汇附带习得保持量,其次是“阅读理解加完形填空”,而“阅读理解”的词汇附带习得的保持量最低。这个实验验证了这个假说的正确性。
2 “投入量假说”的积极意义
“投入量假说”拓展了二语习得理论的新视野,对于词汇教学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尤其在国内被广大教师应用于在课堂教学活动实践中,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任务“投入量”的要求,使词汇习得教学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成果。同时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设任务”,来促进自身的词汇习得效果和词汇习得量的提高。
3 “投入量假说”存在的几个问题
“投入量假说”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成果,但是还是存在相关阐释和限定有不甚完善之处。
(1)“投入量假说”是对“词汇附带习得理论”的心理认知角度的解释,是顺承了“词汇附带习得”的理论。这一说法不甚准确。根据上面所述,“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在阅读过程中的无意行为,说明阅读是主要任务,而对于词汇的习得并未作为阅读任务的要求,而是属于偶然习得的。“投入量假说”是指对词汇习得效果和任务的“投入量”有关,把阅读变成了带有“明确的词汇习得任务”的阅读,是对词汇有意识、有目的、有任务的习得。戴曼纯(2005)强调“有意识地按照学习计划实施学习任务(如提高词汇量、学习语法教材)属于有意学习”,“无意中掌握了新的语言形式,那么就是无意学习”。根据习得方式的划分:“词汇附带习得”是词汇的无意习得范畴,而“投入量假说”是词汇的有意习得范畴,所以它们两者的所属范畴是不同的。所以,说“投入量假说”是顺承于“词汇附带习得理论”是不甚准确的。
(2)“投入量假说”的词汇习得一般只是达到“短暂习得”的效果,而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习得。Laufer & Hulstijn 自己对“投入量假说”的验证实验以及其他研究者针对此假说进行的实证研究虽然对“投入量”条件下的习得效果通过即时检测和延时检测来控制习得质量,然而,这权且只能理解为“短暂习得”。我们知道学习者对于词汇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要能达到元认知程度、可以灵活运用,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习得。而仅仅一项阅读任务之后,所短暂习得的词汇,很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会“消失”(忘记)。如把这种短暂习得等同为真正习得未免过于牵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短暂的习得”对于词汇的真正习得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投入量假说”应该分别对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已有词汇保有量”给予相关的阐释和限定说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对于阅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具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设想让一个没有多少化学知识或物理知识的文科生,去阅读高分子化学方面的论文或者阅读天体物理学方面的论文的话,他们的词汇习得效果一定会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差。
Meara强调“词汇量决定词汇附带习得量”。假设当次阅读任务以词汇习得为阅读任务。那么相对于当次阅读任务而言,学习者的“已有词汇保有量”应该是多少才会取得好的习得效果?很多的研究者做过此类的研究和说明,总而言之则是,如果当次学习任务稍高于学习者“已有词汇保有量”则习得效果最好,若过高于或过低于则习得效果最差。
那么,针对当次阅读任务而言,如果能对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影响作用进行相关的阐述说明,以及对其“已有词汇保有量”给予相关限定说明的话,将会对二语教学发挥更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4)“投入量假说”只强调外在需求(任务角度),并没有关注内在需求(学习者角度)。“投入量假说”强调的是对学习者设置词汇习得任务,而学习者通过外在力量(任务)的驱动予以完成。这属于需求变量中的“外在需求”。Laufer & Hulstijn他们自己以及其他研究者对于此假说所做的科学实证研究都是基于这种“外在需求”变量(这里可以称之为“任务驱动”)所进行的。
“任务驱动”(task-driven)是认知心理学家Ausubel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的具体教学原则之一。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于在此“任务驱动”情况下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虽然可以通过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来检验,但是测试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是因为在“任务驱动”过程中有些学习者的个人行为没有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或者也可以说有些学习者可能出现疲于应付的情况。
学生应该是目标语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辅助。相较于“任务驱动”(外在需求),教师更应该启发学习者的“自我驱动”或者说“内在驱动”(内在需求)。所以我们应该从学习者的角度对“投入量假说”做出效度方面的重新“审视”。
4 结束语
Laufer & Hulstijn于2001年提出的“投入量假说”丰富了二语习得理论,并且在二语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顯著的教学成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习者通过“任务驱动”条件下的阅读任务的学习,提高了对词汇的识记和运用能力,提高了词汇的习得效果。但是我们对“投入量假说”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应该从二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这一假说进行客观的“审视”。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方面的科学实证研究,以便使这一假说得以更好更“精准”的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Laufer B. & J.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1).
[2] Nagy W.,P.Herman & R. Anderson.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5,20(2).
[3] 戴曼纯.二语习得的“显性”与“隐性”问题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5(2).
[4] 王改燕.第二语言自然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2008.29(6).
[5] 杨文星,孙滢.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二语习得理论评析[J].现代外语,201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