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01
Keywords applied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of enterprise with voc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高知识、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需求的提出一方面需要依靠应用型大学来满足,输出符合市场、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促使应用型大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法和路径。目前看来,产教融合将高校的教育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起来,为应用型大学的高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教融合主体认识片面。从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来看,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主体都存在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片面的问题。首先,在现阶段我国高校产教融合的水平参差不齐,部门高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依然单纯地停留在校企合作上,过分强调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高校找门路,千方百计想要和企业搭线。企业往往比较被动,对普通高校寻求合作的意愿消极,不愿与普通应用型院校合作,与国内重点大学建立关联,扩大企业影响力。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认识不足。在具体落实和执行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着不作为、懒作为的思想,有些地方政府在高校产教融合过程中只是一个倡导者、监督者,并非主体。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形式上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和办法,但是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并没有形成对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强制力的政策、法律法规。
第二,产教融合路径较窄,融合方式匮乏。现有的产教融合路径和方式受各方主体片面思想的影响和高校、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存在路径狭窄、方式相对较少的问题。即使把产教融合等同于校企合作,在方式的探索上也显得不足:有些高校会不定期的选择一些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做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落实产业与学业的对接;有些高校会有条件的选择部分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短期实习,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在实习中掌握部分专业技能。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但是毕竟作用有限,尤其是没有制度化保障的前提下进行,不定期、不持续也不能带来更大的实际效果。
第三,产教融合多流于形式,深度融合不够。尤其是涉及到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尤为松散,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无法融入到行业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只形式的参与到高校学生短期实习或毕业实践中,学生去企业并没有真正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顶岗实习很难落实。二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产业需求,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偏向理论课程,讲授是最常用方式、在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和有一线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少,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授课内容也多与企业脱节,缺乏技能发展。
第四,缺乏激励,企业主体参与性低。企业的深度参与保证产教融合效果的关键主体。但是一方面由于产教深度融合程度不够,短期内企业不享受产教融合的红利,包括人才红利和技术红利,另一方面,政府未制定惠及到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或者倾斜性政策,导致很多企业没有意愿主动与高校接洽,甚至对高校主动伸出的橄榄枝合作意向也较低。
2优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分析,只有切实有效的举措得以落实,促进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这些举措具体包括:
第一,提高多方主体认识。首先,产教融合并非是高校一方的责任,也并非高校一方享受红利。它的利益为全社会共同享有,它的落实和效果的保障也必须借助产业、行业和相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应用型高校要有积极的心态,打破封闭办学模式,深入研究社会需求,精准把握行业要求,在教学的各环节积极对接企业、对接实践。企业要有长远的人才观和经营观,看到产教融合对企业长期人才储备、人才开发和企业价值提升的好处,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中,一方面与高校对接,搭建共同育人平台,另一方面,探索长期稳定的参与方式。政府不能只做政策设计者和旁观者,必须在产教融合中发挥桥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高校与不同层次企业对接,通过教育行政权力监督应用型高校转型,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的设置上引导企业有效参与到产教融合过程中。
第二,拓宽产教融合路径。首先,企業与高校共同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团队中既有理论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又有企业的实训、实践技术和管理人员。专业团队成员通过开展常规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通过来自企业实践人员和来自高校的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同时抓、同时管、同时建,共同打造高效课堂。其次,企业与高校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保障课程能够广泛对接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再次,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实践基地。由企业实际考察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软硬件配套,考察实践基地,体现行业和企业目前的运营和技术要求现状,企业实际参与到实验室建设的决策和运转中,共建实训课程、实验室模拟仿真课程等,使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发挥在产教融合中的作用。在应用型高校中开展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推动学生实践技能发展;建立专业社团,打开学生视野,立足专业,丰富知识;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促进学生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新问题;通过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行业技能要求。只有多渠道、多方式融合,才能保证产教融合的切实展开。
第三,深化产教融合程度。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产业、行业、企业有效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纵深发展离不开高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要参与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深入会谈接洽,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结合企业的相关岗位技能要求,对各个专业进行仔细研判,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实践实习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应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引进、质量评价。首先,引进和聘请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高校兼职教师,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建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学习,从学校制度上保证他们有专门的实践时间、实践津贴,参与企业生产和运营,夯实教师实践基础。其次,在质量评价方面,构建应用型高校和企业一体评价平台:评价主体既有高校教育专家,也有企业技术专家;评价指标既涉及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也包含企业实际岗位技能和工作分析评价指标;评价倾向上,评价学生注重实际技能掌握的状况,评价教师注重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
第四,探索企业激励机制。针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企业主动性。首先,借助行业协会宣传,引导企业认识到产教融合是惠及全社会的,可以长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发展动力。其次,政府可组织对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企业的评优选优活动,通过授予奖牌和荣誉等形式,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口碑,以政府主导的这种广告效应辐射和影响其他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再次,通过减税、免税、财政补贴或银行融资支持等激励政策,对参与企业进行倾斜和支持,使企业切实获得优惠,提高参与产教融合积极性。最后,通过财政统筹,设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经费支持,保证企业在此过程中少投入资金,多享受实惠。
3 结论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不仅有赖于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协调与配合,也有赖于良好的运行策略与方法,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多方主体认识、探索和拓宽产教融合路径、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程度、探索和建立良性企业激励机制,才能使产教融合服务于高校教育、行业发展和企业运营。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18H452
参考文献
[1] 崔永红.应用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1(2):1-5.
[2] 伍海琳,肖伊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研究——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8(6):1-3.
[3] 唐立兵.地方本科高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与优化路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P:115-116.
[4] 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5):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