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董
摘 要: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已然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虽然如此,学校在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因为成绩的差异会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甚至是长远发展,初中数学科目犹为如此。本文将针对如何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辅导
数学这一科目较为特别,对于学生的智商、心算口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往往不是因为个人表现引起的,因此数学成绩的差异会导致部分学生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数学学困生在班级中常常会因为成绩受到某些程度的忽略,加上达不到老师对于成绩的要求,受到某些带有压力和消极性的鼓励,最终成绩更是愈来愈差,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针对于数学学困生选用适当的方法,做出心理辅导,使学生接受自己在这一科目上的不足,并且做出改变。
1 针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指导方案,对症下药
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往往因人而异,学校不能够投机取巧,在所有初中数学学困生身上套用同一种改善方案,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理解能力上有很大不同,教师应针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汇总,然后数学教研组联合心理辅导老师针对不同情况指定辅导计划,再由各班级教师进行一一指导。
例如,针对对于数学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教师要常常鼓励,留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增加学生的自信,提高对于学习的兴趣,并联系家长,建议在家多鼓舞孩子,不要施加压力,这样反而引起其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针对于天生对于数字不敏感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放弃,虽然天赋更有利于造就成功,但义务教育的目的并不限于此,教师要鉴别出这类学生,进行更加细致的辅导,不求达到优秀,将成绩提高到中等水平即可。要求他们在课间多去老师办公室问题,在上课时进行提问,或者建议其家长报一个数学辅导班,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弥补差距,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好朋友或关系好的学生沟通,使其常常鼓励这些同学继续努力,不要有太大压力。
2 结成学习小组,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学校,一名数学老师通常要教100名左右的学生,然而教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够照顾到所有学生,因此老师可以建立学习小组,可以选用结成一对一模式的组合,也可以几个人结成一组,搭配方式最好是同时有男生和女生,学生之间有成绩差异。让学习得到督促,成功得到鼓励。
例如,在“一对一”的学习小组中,选择较为优秀与较差的学生一组,成绩中等的学生一组,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激励,相互监督,共同进步,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还可以对特困生做出指导,自己也能在讲解问题的时候获得进步。在有5到十人的组合中,成绩优异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各占到四分之一,学习中等的学生占二分之一,男女生数量应相差不大,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具备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小团体,大家既能看到互相的差异,又能找到相似点。
为了推动大家的学习进步,教师可以采取“PK”政策,团队之间进行平均成绩的评比,获得相应奖励,如座位的选择权,當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提高,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提高。
3 调动其他环境因素辅助数学的学习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情绪、态度往往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后的个人表现,所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比营造一个紧张有压力的学习环境更能促进学习,老师不能够嘲讽、贬低学困生,要给他们适度压力,课上多加关注,课后进行谈心,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减少对立;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应该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调动一些环境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暗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这种环境因素可以来自于老师的讲课方式、学校的作业压力、班级的学习氛围等等,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做出创新性的调整。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小故事或小游戏,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高斯,可以讲一讲其童年,以及他所解出来的趣味性的数学题,在课前学生们先一起思考,给出自己的思路,然后教师再讲数学家的方法,让学生看见数学这一科目所散发的魅力;利用获得成功的体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给学习小组布置数学任务,这些任务应该是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然后评比出完成最佳的小组,当他们获得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时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建立学习的信心.
现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虽然已经有了诸多可喜的变化,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正在一步步达到核心素养的要求。但还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弊端还在限制着学生的发展,阻碍着教育的进步,尽管学校里数学教师教得很辛苦认真、学生仍旧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并且害怕学数学. 因此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心理问题成因、 表现及转化教育的研究,迫在眉睫,相信在全体初中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能够克服数学学习的难题,增加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妍.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40.
[2]李瑞晓.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策略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