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引发学生思考

2019-09-10 07:22刘旭
教育·教学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于勒变色龙文本

刘旭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可以向自己提问题,也可以向别人提问题,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生成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相对接,和情感相融合,对条件进行转换,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质疑。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包含传统的划一划生词,读一读句子、抄一抄语段,它更多地伴随着学生认知的发展与素养的生成。质疑能让生成的过程真真切切地发生,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思考。

质疑从预习开始

有些地方,初中语文的预习已经走进模式化的泥潭。教师通常以这样的模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将课文读一遍,其次让学生将生词抄写一遍,再次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词语;当然有时候教师也会让学生摘抄作文片段,让他们回答一些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无可非议,这样的预习对巩固语文双基、积累语文知识,提前进入课堂学习是有一定好处的,同时它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检测,并能及时得到预习反馈。但整个过程,都是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都是教师牵着学生进行预习,他们有效的思维活动很少,几乎没有质疑的机会,也谈不上深层次的思考。因此,预习的过程要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要让他们进入语文的内核,通过质疑生成真知灼见。以《变色龙》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将文章读一遍,然后就文章题目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变色龙是一种动物吗;变色龙有什么特征;变色龙跟文章的内容有关系吗。还有学生直接主张将文章题目改成奥楚蔑洛夫和他的外套,或者将军与他的狗。毫无疑问,质疑给了学生更多灵感,他们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深处。教师将这些问题收集起来,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既可以解决自己的疑问,也可以产生新的疑问。有学生说,作者用变色龙做题目,显得更生动,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有学生说,如果改成将军和他的狗,就弱化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质疑使学生在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产生新疑问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思维品质,不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质疑在讲解中迸发

质疑,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过程,经历一个思维从混沌到渐渐清晰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由教师在讲台前,将每个知识点、每个细节、每个经常考的问题都讲清楚、讲透彻,然后让学生进行背诵与理解。但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遇到的新问题也没有提问的机会,更主要的教师单方面的提问也不能很好地与他们当前的认知相适应。因此,讲解的过程要变成学生质疑的过程,变成彼此思维交换的过程。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在简单地梳理文本之后,教师让学生关注文章细节,进行自由地发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会的,不要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也不要讲;教师只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做一些指点与评价。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对叔叔于勒的称呼前后不一样,于是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称呼会不一样,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细心的观察,才能发现确实存在的疑问。学生先将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依次划出来,诸如:坏蛋、流氓、无赖等。学生在划的时候,同时感知到每一次称呼菲利普夫妇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从害怕→盼望→躲避。于是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为什么心情会不一样,难道于勒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将目光从菲利普夫妇身上聚焦到于勒身上,质疑的点会渐渐收缩到具体的目标上。学生再次将文本进行细读,发现于勒有钱时和没钱时,这夫妇俩不一样的目光。

从文本讲解的过程来看,质疑贯穿整个讲解的流程。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再自发地去解决。教师平常总困惑,不知道文本解读的度在哪儿,其实当以学生质疑水平为基点,做适当的延伸即可。

质疑在合作中嬗变

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的认知都是从疑问中产生,它将其称为“催生婆法”。对语文学习而言,疑难越多,学生的生成也会越多,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也就越大。但越多的疑难,学生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候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机制,给他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比如说,学生可以将他们的疑问进行分享,有相同疑问的学生可以一起思考,这样他们会更有解决问题的信心。另外,当学生面对其他新疑问的时候,他们会调整思考问题的角度,甚至会重新思考问题。当然,语文教学的一些环节本身就需要所有学生参与活动,因此也要求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质疑。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去模仿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是一个对文本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发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会去點评彼此的表现。有说,表演得好;也有说,表演得不好。也就说,他们会对表演的过程提出质疑,也阐述自己的看法。由此可见,小组合作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有个人都有质疑的机会,每个人也有被质疑的机会。而每一次质疑都是对思维能力的依次提升,对文本的一次深刻领悟。

结束语

质疑使学生向语文素养处行走,正如教师给一支长篙,使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语文教学的河流中满载一船质疑的星辉,学生会在斑斓处放飞自己的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大公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于勒变色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神奇变色龙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变色龙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变色龙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