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在笔者所在幼儿园,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大小不一的种植园,幼儿在种植园中亲历种植的过程,多感官感受、学习,在有效的活动中获得经验。种值园有一条大概200米的路通向北边的大马路。周围的农田似乎与园融为一体,成为幼儿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地处农田,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从幼儿园北边热闹的大马路到幼儿园只有一条路,只要幼儿园门卫在马路边站好岗,幼儿园及周围的农田就成了一个安全的大院落。周边的农田成了我园的实验田。于是,我园利用独特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形成别样的“子母种植园”。子母种植园,顾名思义,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孩子,母亲和孩子相依相伴。将每个班的种植园选在农民的实验田旁边,和农民签定合同,参与他们的种与收,参与他们的锄草、犁地、施肥等,还根据农作物的情况,在田埂上奔跑,游戏。农户是我们的技术指导员,我们的种植地即使长得不好也没关系,还可以随时换上新的种植物。让孩子学会种田不是我们种植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孩子在一个个活动中亲历,在体验中感知动植物的生长,享受田野活动的野趣快乐。
种植时间的同步性
子母种植园里,农民的地有大块的地、有零星小地,种植品种有近30种。在每个播种季节,每个班自主联系一个农户做榜样种植,选择当季的农作物同步来种。开学后,每个班与农户联系好,把农民的照片拍下来放到班级,让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认识本班的种植指导员。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到班上,和孩子一起讨论当下季节要种的植物。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观摩、农民进行讲解。然后孩子们自己在实验田进行同步播种,比较农民的农作物和幼儿的农作物生长的异同。如8月是种植胡萝卜的季节,可是9月份里有的班级幼儿还是想种植胡萝卜,我们便和种植指导员商量,种植指导员说9月份种也不晚,但种出来的胡萝卜个头可能不够大。于是,我们在农民指导员的指导下进行了播种。一个星期后,孩子们的胡萝卜长出来了。等胡萝卜长出的时候,农民指导员又指导孩子进行匀苗,将苗移走,苗与苗的间距是多少。孩子们问农民为什么要匀苗,农民伯伯说就像孩子们在教室里的座位一样,要有空隙,胡萝卜才能长得高。于是孩子们用尺进行测量,移苗。为了验证农民伯伯说的话,有一小块地没有移苗,比较不移苗的和移苗的胡萝卜是否不一样。
种植物种的多样性
我们的子母种植园里的物种有近30种,除了农民的榜样种植,我们还种植一些农村中不常见的植物、药草、水果,如向日葵、板蓝根、三七草、百合花、一串红、牵牛花、火龙果等。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参观附近的盆景园、火龙果园,请盆景师、种植技师到我园来指导。等种子长出来后再移栽到自己的种植盆里,成为班级自然角的观赏区。孩子们在参观火龙果,了解火龙果的生长过程后,也要来了火龙果的茎回来进行种植。火龙果冬天怕冷,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给火龙果搭建大棚,一起等待火龙果的收获。发现问题后,及时在微信上请基地的指导员进行指导或者请他们进行实地指导。
种植地点的轮换性
子母园的种植地点是经常变换的,种植牌随着种植地点的变换而变换。因为班级选择的榜样种植的农田地点不同,我们尽量在榜样种植点的附近进行种植,方便孩子的模仿、观察、学习农民的种植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接触的人不同了,幼儿学会了交往,胆子变大了,更有礼貌了,性格更开朗了。
主题活动的延伸性
子母种植园的活动是主题活动的体验活动,所选择的物种与主题活动相匹配。如秋天的花,我们和孩子一起种植一串红,了解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不同,知道有的植物是能够长期生长的,有的要经常更换。
如秋天的活动,种子粘贴画,我们从向日葵上把种子剥下来,在我们的大地厨房炒熟后把瓜子分享给孩子们,孩子们用果壳来粘贴画。种子是孩子亲身栽种的,孩子们在进行粘贴画的时候更专注了,创意也更丰富了,孩子乐意主动学习了。
领域扩展的交互性
子母种植园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科学领域,各科领域都能融合。在栽种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选种,挑选个头大的,在下种时,有的孩子种子多、有的种子少,孩子們将种植的故事用绘画、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编成自己的图画书。孩子们乐意主动将自己的种植故事介绍给同伴听了,不愿主动开口的幼儿变少了。田里的玉米棒剥下来后,孩子们可以炸玉米花,感受食物的多变性,可以用玉米头进行创意绘画。玉米皮和玉米杆可以进行各种艺术造型,孩子利用这些劳动成果进行创作。孩子们还将这些改编成歌曲、打击乐,在田梗上进行打击乐活动,蓝天白天下,孩子的艺术潜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许多材料被直接用来布置游戏区角,老师不再担心材料的更替,因为许多的材料信手拈来,孩子们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珍惜了。孩子们不再吵吵闹闹,而是在自己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
在子母种植园的怀抱中,每天,孩子们在田边漫步,在田埂上学习,与农民分享种植经验;在田野边写生,吹植物制作的哨子,孩子们诗意并快乐地学习着,在原色儿童村里幸福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