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琰
在近阶段的毕业复习中,学生对以往数学知识的遗忘程度真的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特别是量与计量的换算,简直是一塌糊涂,百思不得其解。听了特级教师周卫东的《分数的意义》一课后,笔者恍然大悟。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尤其是核心概念的学习,如果没有丰富的典型素材,也没有不断地变换教学方式,只是一味简单地重复概念,那只是一种低等级水平的技能上高频熟练而已,并没有真正地触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学生遗忘得也快。周卫东在《分数的意义》中的几个巧妙的变换,让单薄的概念变得如此的厚重,值得琢磨。现撷取几个精彩片断,与大家一起赏析。
变换素材,多维度诠释概念
数学中的概念似乎都与“抽象”挂钩,而我们往往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习惯用成人的眼光看数学问题,认为这些概念很简单不必“纠缠”丰富的素材,往往为了赶时间而急于得出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识记并应用,这样的教学,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肯定不够深刻。名师的课堂会让我们窥见一斑,原来数学概念也可以上得如此的形象生动。在揭示核心概念的时候,他们舍得花时间,通过数形结合,不断地变换素材,把一个概念从多个维度诠释得淋漓尽致,让学生感到不是在重复着同一内容的操练,而是每道题目都有新意,都有不同的味道,但始终都是理解同一个概念。
【片段一】 的素材变换,感知分数的意义
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
表示?
(1) (2)
(3) (4)
生1:(1)(2)(3)涂色部分可以用 表示。
生2:第(4)幅图表示把5个△平均分成5份,涂了其中的3份,用 来表示。
课件隐去一幅,剩(1)(2)(3)。
师:(1)(2)(3)为什么都能用 表示呢?这三幅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因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涂色了3份。把一条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涂色了3份。把8个圆平均分成4份,涂色了3份。所以都可以用 表示。
师:刚才大家分别说了三幅图的意思,能不能概括地说一下。
生:这三幅图都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三份涂起来。
师: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这三幅图哪儿不一样?
生:其中一份的数不一样。
师:你能明白他的意思吗?
生:分的总量不一样。
师:(针对1号月饼图)一个苹果可以吗?一个月饼、一个苹果等都称为1个物体。
师:(针对2号1米图)把1米平均分成4份,还可以是1厘米、1分米,1天可以吗?1小时可以吗?1吨呢?也就是说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师:(针对3号圆形图)把8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这8个圆形还可以是什么?(生答略)也就是一些物体。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给这三个取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单位“1”,写得时候这样写“1”,读的时候读作单位“1”。
师:究竟什么是 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区区一个 ,不仅用了以上五幅不同的图形,还从一号图的月饼联想到一个苹果,一个月饼、一个苹果等都称为1个物体。由(2)号图的1米联想到1厘米、1分米,1天、1小时、1吨,从而概括成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从(3)号图由8个圆形联想到一些物体。从“一个”联想到“一类”,丰厚的素材从不同的维度足以让学生深刻理解 的意义,有种“似曾相似,却又不同”的感觉。
变换提问方式,打破思维定势
在上“分数的意义”时,我们都知道理解单位“1”是重中之重,但糟糕的是都掉入单位“1”中无法自拔,模式化的一句话“把谁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贯穿课的始终,甚至用于整个单元。这纯是一种形式化的叙述,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感悟单位“1”的意义。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地变换提问的方式,放眼于整个单元的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多角度地打破平时一贯的叙述方式,才能真正灵活地理解单位“1”的本质含义。
【片段二】感悟单位“1”的提问变换,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分数中只有 吗?这儿有两个分数: , 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1: 把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1份。
生2: 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
師:这儿有四种不同的单位“1”,如果研究 ,你选哪些作为单位“1”?
出示:选择合适的单位“1”,表示下列各分数: ,
(1)
(2)
(3)
师:干吗不选第(1)个?
生:7÷6,7÷3除不尽。
师:男女各选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画出来。
生1:把钟面上12个刻度平均分成3份,涂这样的2份。
生2:把12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涂这样的2份。
生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样的 ,2份是这样的 。
生4:把圆形平均分成6份,涂这样的1份。
师:比较(2)(3),有什么不同?
小结:横着看,表示的分数一样,不同的单位“1”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
竖着看,同样的单位“1”,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揭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变换之一:让学生自主选择单位“1”的量。“这儿有四种不同的单位“1”,如果研究 ,你选哪些作为单位‘1’?”尤其用了反证材料7个三角形,7都不是6和3的倍数,突出“平均分”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分母的意义。我们一般都是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可以把哪些物体当作单位“1”,相比之下,此处的目标更为明确,更有思考的价值。因为分数教学的核心之一理解单位“1”,但并不是所有的单位“1”都能直接表示出 , 。
变换之二:这二题图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横着看,不同的单位“1”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竖着看,同样的单位“1”,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此处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分数与平均分成的份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即分母表示分成的份数。不同的单位“1”,只要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可以用 表示,与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多少都无关。尽管单位“1”相同, 但分成的份数不同,涂色的份数也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突出分数的分母与分成的份数有关,分子与涂色的份数有关。
变换比较标准理解相对性
名师的课堂,看似如出一辙,却大相径庭。因为他们的教学总是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他们的教学总是“一脉相承”,把前后知识的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学生数感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从认识表示数量与顺序绝对数值到认识表示相对数值的分数,这是一次“数的认识”质的飞跃。相对于自然数而言,分数的意义更广泛,所代表的范围更大,更具有相对性。周老师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不断地完善数的体系,完成数系的扩展。他把分数的教学置于整个“数系”中去,把分数与整数联系起来,通过数形结合让学生从数整数开始,复习自然数单位,引出分数单位,那么数出分数便水到渠成,并且把分数的“相对性”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是课堂中所欠缺的。
【片段三】分数的相对性
师:华罗庚爷爷讲过这样一句话:数,起源于数。刚一年级,我们会数1、2、3、4
○○○○ 4,表示4个一
○○ 2,表示2个一
○ 1,
每次数1个,所以1是自然数单位。
师: 你数了吗?
, , ,3个 ,每一次数 , 的计数单位就是 。
师:把4个圆圈看做单位“1”,那么2个圆圈怎么表示?1个圆圈呢?
○○○○ “1”
○○
○
师:把2个圆圈看做单位“1”,那么4个圆圈怎么表示?1个圆圈呢?
○○○○ 2
○○ “1”
○
師:同样是4个圆,一会是2,一会是1,一会是4,跟谁有关系?
此处最大的亮点是通过反复变换比较的标准,把分数置于整个“数系”中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实现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巧妙联系。分数的相对性表现在,同一物体个数因相对的单位“1”不同而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同一个分数因单位“1”的不同使得它所代表的数量大小也不同。周老师做得顺理成章,笔者明白,原来这节课还可以这样上的,同时深深感到自己对分数认识的浅薄。
其实,在这节课中渗透“相对性”对以后的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我们都知道,在分数、百分数、比的应用中理解关系句是尤为重要的,把谁看作一个标准,与它比较的另一个量随着这个标准的变化而变化。如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5%,若把男生看成100份,则女生125份;若把男生看成4份,则女生5份;若把男生看成1份,则女生(1+25%)份等。这样的“相对性”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了解题的盲目性,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让学生感悟到数出分数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比较的标准量大小变了,比较的对应量也随着变化,突出数的“相对性”。同时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分数单位所表示的含义。
结束语
变换让概念披上多姿的外衣,同时又诠释了知识的内涵,给学生常换常新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新概念的知识“生长点”与以后的“落脚点”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善于不断地变换素材、变换提问和练习的方式,让概念不再单薄,变得厚重起来。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概念,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更加灵活地运用概念。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