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辉
摘要:笔者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和学生一道分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发现学生受阅读经验的限制,对贾宝玉不是很了解。而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先抑后扬,跌宕起伏,学生也不易领会。受到某些导读的影响,学生对人物的品析流于概念化。笔者引导学生从感性分析入手,充分探讨文本细节,并适當补充《红楼梦》相关情节进行印证。学生获得了对贾宝玉的感性认识,也对贾宝玉其人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归纳,回到理性概括中来,获得了对贾宝玉人物形象比较恰当而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贾宝玉 人物形象分析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人教版高中小说教学的重点篇章。小说教学当然离不开人物形象分析,对于文中三个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品析,应该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分析林黛玉和王熙凤两个人物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不算很困难。但贾宝玉的形象在文中跌宕起伏,颇有抑扬,而其中扬的成分又不是那么充足。特别是两首《西江月》批词,学生在没有通读《红楼梦》的情况下,是很难体会其中的深意的,因而对贾宝玉的人物鉴赏就会产生障碍。
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让学生分别对文中的三个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形象进行分析。前两个人物分析进行得都很顺利。在学生品读课文后,笔者问他们:“你们认为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你又是如何看待两首《西江月》批词对于贾宝玉的评论的?”
学生先前对林黛玉和王熙凤形象分析得很好,笔者对学生很自信,导致这个问题的抛出有点笼统和草率。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多数同学限于课文内容,对贾宝玉形象的讨论没有充分展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贾宝玉只是一个“富二代”,是一个长相英俊但贪玩憨劣的少年,并且以文中的两首《西江月》批词为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贾宝玉鄙视功名富贵,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两首《西江月》批词是作者的反语,贾宝玉只是封建统治者眼中的“不肖”者和“无能”者。
第一种意见显得有些偏颇,第二种意见看来没什么问题。如果笔者对第二种意见加以肯定,并且稍加总结,似乎问题可以就此解决了。
但笔者仍不甘心,追问那些持第二种观点的学生:“你们说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这两首《西江月》是反语,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追问之下,学生们一脸茫然。显然,第二种意见是他们受到教材导读的影响得出的先验的概念性的评价,他们对这一信息的合理性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思索。相反,第一种意见反而是学生对贾宝玉的真正的感性认识。
如果老师任由学生单凭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来理解贾宝玉的话,这对他们提高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显然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各类参考书提供给我们的大多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显然不能要学生先接受概念,再为这个概念找依据。这关系到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培养问题。
基于这一点认识,笔者把问题细化,首先问:“在王夫人等人眼中,贾宝玉是乖孩子吗?”学生自然地得到结论:“不是,这些人说了宝玉很多坏话,以至于黛玉没见到宝玉时,也认为宝玉是个蠢物。”
“及至他们相见时,黛玉看到的却是一个英俊的年轻公子。但是仅凭外貌漂亮,就可以证明宝玉鄙弃功名富贵,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吗?”“不能。”
“既然如此,那作者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说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又有何不妥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议论。有的人认为宝玉“极恶读书”,“愚顽怕读文章”,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但是,有些细心的同学立刻看出,宝玉并非不喜读书。从他给林妹妹取字为“颦颦”,并且引用《古今人物通考》这一点来说,他是有才华的。这本书可能出于他的杜撰,但这个名字确实取得很妙。笔者对学生的发现表示赞许,并且说:“‘颦颦’二字既符合林妹妹神态,也暗寓黛玉像西施一样美貌的意思。”接下来,笔者补充了《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大观园题匾额、宝黛共读《西厢记》等情节,来印证宝玉天赋才情皆有过人之处。
笔者进一步引导:“《西江月》批词中讲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到底有没有一定道理?”学生很快发现课文中贾宝玉表示对某些书籍的蔑视与厌恶,说“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这些书是什么书呢?联系明清科举制度,可知那就是八股文一类的科举文章。他喜欢的是《西厢记》这样的真性情书籍,而不是用以博取功名为目的的有关“世务”的书籍。
笔者进一步追问:“这是否可以说,贾宝玉是个有真性情的人?”师生经过讨论,认为从文中贾宝玉摔玉这件事能够看出他的真性情。因为姐妹们都没有玉,更因为“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也没有玉,所以他就把自己的玉给摔了。他没有把被贾母视为“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当作一回事,是他以性情为贵的蔑视世俗的精神体现。宝玉在贾府地位非同一般,但他并不高傲自大;他认为他有的东西,别人也应该有,甚至别人比他更应该有。贾宝玉并不是一个飞扬跋扈的“富二代”,而是一个性情中人,追求坦率真诚的生活。
贾宝玉摔玉的行为,贾母等人能理解吗?作为贾府最高统治者的贾母,还有其他主子,是不可能理解宝玉的摔玉行为的。“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等人眼里,富家公子哥可以有脾气打骂别人,但不应该损伤自己的利益。既然如此,宝玉的做法在他们眼里怎能不是任性乖张的呢?
通过上述分析,学生都明白了,王夫人等人和两首《西江月》批词对宝玉的批评是不符合宝玉实际的。宝玉“潦倒不通世务”,不通的是世俗生活,也就是贾政、薛宝钗等人口中的“经济学问”,而这恰恰就是他坦率自然、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像这样的人,“哪管世人诽谤”呢?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人物分析,应该是从感性入手,逐步归纳,最后回到理性概括中来,决不可只把概念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知半解中囫囵接受。惜乎,不少参考书对贾宝玉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没有深入的感性分析,何来真正的理性概括?
责任编辑: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