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形象模糊性翻译研究

2022-07-24 00:52尹天涯
今古文创 2022年28期
关键词:贾宝玉翻译

【摘要】 《红楼梦》一书,贾宝玉其代表人物也,小说里称他“古今第一淫人”。其形象的塑造在原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模糊性语言来呈现,曹雪芹将形象的具体构建任务交给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在文化和语言差异性较大的欧美国家,目标读者是否能在译本中获得相似的形象体验?本研究选取了两大权威全译本,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通过对比分析看出,虽然译者因为身份文化差异,但是两译者都最大程度地做了人物形象模糊语的直接迁移,对于一些模糊意象做了省略,两译本都做了显化处理,尽最大可能再现原文人物形象的模糊性。

【关键词】 贾宝玉;模糊语;翻译;直接迁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12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女性书写·模仿·解构·建构——基于《白鹿原》与《红楼梦》多语语料库翻译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1JK0293)的研究成果。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前期关于其研究主题众多,涉及面从字词句到文化各个面向,其小说翻译研究亦是如此,近年来《红楼梦》翻译研究更偏向于定量研究,研究上从全译本转向一些被忽视的译本挖掘。提到小说,就不得不研究其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特征之一,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做了大量的模糊处理。彼得·门德尔桑德指出“大多数会(有意无意地)偏重描摹他们虚构人物的行为而非体貌,即使这位作家擅长描写外貌,我们面对的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零散细节所糅合的杂烩”。而“《红楼梦》的语言具有形象美,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物意象模糊所创造的美学效果,其中,对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描述均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陈洁,2007:151)毛荣贵指出模糊语言的灵活巧妙运用,可能会在文学作品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由于在人物描写中使用了模糊的语言,小说中的人物在读者的脑海中会更加生动,读者便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小说中创造的世界。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因为大量留白与其不可估量的呈现,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形象在读者脑海的构建,完全需要读者凭借读者自我的审美知识储备完成。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脑海里的对同一本小说同一个人物形象构建也难以捉摸,依此类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贾宝玉。《红楼梦》在中国有着其独特的阅读体验,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也能说出“刘姥姥的不经世面”或者“王熙凤的阴险毒辣”的人物描述。加之87版电视剧的深入人心,人们读小说时,要摆脱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和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等形象对读者的影响就更为艰难。读者在阅读时要从影视的语言跳脱,进入想象的文学语言,才能构建其自我独有的人物形象。即使读者以影视人物具体固定的形象对应小说人物,但因时代变迁,人们审美变化,新的年轻的观众也难以接受87版电视剧中宝玉之形象。原小说中宝玉之形象是如何的塑造,究竟其形象模糊性在哪儿,都值得探究。对于没有看过任何影视剧的外国目标读者,其译本中宝玉之形象究竟如何,译者在翻译如何再现原文的模糊性,都成为本研究关注焦点。

迄今为止,《红楼梦》的翻译对人物描写的模糊语言研究的关注较少,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作者的态度和感受是通过人物来传达的。如何翻译这些模糊语言对这些小说人物的描述对整本书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首先,霍克斯和杨宪益是如何处理《红楼梦》中宝玉描写的模糊语言的?其次,霍克斯和杨宪益在处理模糊的宝玉描述语言时,有没有再现,有哪些可能的因素会影响到译作?

一、模糊语

人们可以发现古希腊哲学中最早对模糊性的描述,当时人们开始关注语言中的模糊性。但是直到1965年Zadeh提出模糊集合論的概念,人们才对模糊性作为语言中的模糊性的科学概念有了正确的表达。而中国的模糊性研究,可以追溯到1999年吴铁平教授出版的《模糊语言学概论》一书。他将模糊的概念引入了中文。然后很多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论证和补充研究。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包含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小说中才子佳人的外貌与呈现很难精确表现出来。不同的读者因背景、教育、性别等不同,有着不同的标准来评判才子和佳人,到底读多少书才算有才华,而美人究竟要怎么才算美?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为众口难调,作者必须利用汉语的模糊特点,用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人物,把审美体验和构建的任务留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形象。那么在原小说和两大通行全译本中,《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是如何塑造与再现的呢?

二、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作为书中的主角,从大荒山的一个弃石,到其枉入红尘,在人世间体验了自然的春花秋月,人间悲欢离合,最后走到人生的绝望哀吟,到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段历程也承担着小说的主题升华之重任。小说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也对小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小说第一次呈现黛玉眼中的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里用一系列模糊的语言来表示贾宝玉的外貌与特征,但是读者仍然无法想象他有什么样的外表,引起读者审美快感的正是模糊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读者完全需要借助自我的文学和审美储备来构建宝玉。

在这部分,作者展示了宝玉的模糊形象。使用了很多文化意象衬托,这里的“中秋之月”“春晓之花”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意象。尽管可以在世界上找到确切的事物,但这两种事物在读者脑海中却大不相同。面对同一意象月亮,例如张九龄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李白就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感叹。张若虚才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千古一问。面对中秋之月,文化意义更为浓郁,这才有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悲凉之问,而小说中的贾雨村却道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百姓抬头看”的狂妄之言。而面对春晓之花,孟浩然便有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疑问。可见对于同一描述,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欧丽娟在《大观红楼》里面把模糊性做了具体阐释,提到这里讲的是宝玉圆脸,这样的解读把模糊性具体化,也会大大破坏人物美感。“鬓若刀裁说宝玉头发像是被刀裁剪过的,也不是具体的画面。贺知章就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句,也体现了宝玉完美的外形,其发型就如柳叶一般裁剪齐整。“眉如墨画”告诉读者宝玉的眉毛很漂亮,像化过妆一样。“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描述宝玉的脸。桃瓣虽为具体事物,但是不同读者理解不同。崔护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得意描述,而刘希夷却写出了“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悲凉之意。“秋波”写的秋天的水波纹,苏轼写道“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此处写道宝玉多情。在红楼梦宝玉的对所有女子都有爱慕之心,在警幻仙姑口里宝玉就是“意淫”之辈。最开始宝玉也是皮肤烂淫之人。先在第五回和警幻仙姑妹妹,秦可卿的幻象可卿发生云雨之情,后面哄骗其婢女袭人尝试云雨之情,到后来晴雯口里说和其他女婢洗澡洗了很久,而且水漫了一地。就此种种,都可以发现宝玉之多情。直到宝玉在宝钗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和梨香院戏子“缘分终有定数”的感悟下,才移情只忠于黛玉一人。“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描述了宝玉的情态,蒋勋在读红楼梦中提到,曹雪芹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宝玉拥有的光彩夺目的穿着打扮,还展示了贾宝玉的个性。他的生活态度是他爱。当他生气时却似乎在微笑,当他怒目而视时,人们能感受到他的爱。

原小说另外一段宝玉描述“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也是模糊描述。例如“转盼多情”,就有晏殊“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之苦恼,也有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悲凉。而苏轼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正好就描述了宝玉自己经常所说的“白操了心了”。而且有一章宝玉为了姐妹和睦,左右为难,最后得罪众人,这时袭人也对宝玉弄性气撒娇,故意不加理睬他,宝玉因为种种事件,恼恨之余拜读《南华经》,为书和事情所感,乘兴提笔续了一段文字,实则表示其多情被无情所惹怒。“面如敷粉”和“唇若施脂”是用来表现宝玉精致面容的两个描述。“语言常笑”体现了他对人的和蔼可亲的态度。意为从他的嘴里经常发出笑声,这也是他随和态度的一种表现。“自然的一段风骚”是一种相当模糊的表现他的气质的方式。风骚出自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苏舜钦诗云,“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清代就有赵翼云“江山代有人才出,独领风骚数百年”。这里宝玉的风骚指的是其人品出众,而非现代所指的放荡。

三、模糊语翻译策略

模糊语的翻译方式多样,潘峰、盛丹丹研究了翻译常见的模糊处理的四种方式,即直接迁移、间接迁移、替换、增添。直接迁移,也就是译文的模糊限制语直接迁移了原文对应项的形式与模糊功能。间接迁移,即译文的模糊限制语在翻译时候仅迁移了原文对应项的模糊功能,但在形式上不同。替换即译文的模糊限制语由原文表达强调性语义的词汇(通常为强化语或事实性词汇)替换而来。增添指译文的模糊限制语没有原文对应项,而是由译员主动增添而来。

原文: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霍克斯译文:

As to his person,he had:

a face like the moon of Mid-Autumn,

a complexion like flowers at dawn,

a hairline straight as a knife-cut,

eyebrows that might have been painted by an artist’s brush,

a shapely nose, and eyes clear as limpid pools,

that even in anger seemed to smile,

and, as they glared, beamed tenderness the while.

杨宪益译文:

His face was as radiant as the mid-autumn moon,his complexion fresh as spring flowers at down.The hair above his temples was as sharply outlined as if cut with knife.His eyebrows were as black as if painted with ink,his cheeks as red as peach-blossom,his eyes bright as autumn ripples.Even when angry he seemed smile,and there was warmth in his glance even when he frowned.

“中秋之月”“春曉之花”是形容宝玉的两个模糊意象。在霍克斯和杨宪益翻译版本中,“中秋之月”都采用“直接迁移”手段,仍然使用原来意象“Mid-Autumn”,译文的模糊限制语直接迁移了原文对应项的形式与模糊功能。而“春晓之花”霍克斯采用间接迁移,译为flowers at dawn,黄昏之花,加强了语言意象模糊性。杨宪益采用直接迁移,as spring flowers at down。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若”和“如”是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保留了下来,翻译为模糊词“like”。杨宪益翻译为“as…as…”和“as”。

“鬓若刀裁”意为他的发际线笔直如刀切割。霍克斯译本“a hairline straight as a knife-cut”,而杨宪益“The hair above his temples was as sharply outlined as if cut with knife”,两者都直接迁移,霍克斯译本更加模糊,仅仅译为刀裁,而杨宪益的译本翻出了太阳穴以上头发“轮廓分明”,偏向具体化处理。而杨宪益完全保留所有意象,“His eyebrows were as black as if painted with ink,his cheeks as red as peach-blossom,his eyes bright as autumn ripples.”做了直接迁移,但是翻译中还是做了“清晰化处理”,和“墨画一样黑,和桃花瓣一样红,和秋水波纹一样清亮”。

“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霍克斯译为“eyebrows that might have been painted by an artist’s brush,a shapely nose,and eyes clear as limpid pools”,直接迁移,保留了墨画,删去了桃瓣。前面墨画做了更为模糊化处理,就如艺术家所化一样。秋波做了间接迁移,做了具体化处理,即“添加”方法,译为和和清澈湖水一样清澈。杨宪益译为“His eyebrows were as black as if painted with ink,his cheeks as red as peach-blossom,his eyes bright as autumn ripples.”对原文模糊意象做了直接迁移,但是在处理中还做了“添加”,译为“和墨画一样黑,和桃花瓣一样红,和秋天水波一样清凉”,译文的模糊限制语没有做原文完全对应项,而是由译者主动增添,做了显化和明晰化处理。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模糊性在于其用了若和有情等,在译文中,霍克斯译为“that even in anger seemed to smile,and,as they glared,beamed tenderness the while.”完全直接迁移,也保留了“若”,译为“as”,霍克斯把“有情”译为“tenderness”温柔,这也符合宝玉的“护花使者”形象。而杨宪益译为“Even when angry he seemed smile,and there was warmth in his glance even when he frowned.”这版译文抛弃了模糊性,把原文译为陈述肯定句,也是把模糊性清晰化。

正如所讨论的,这部分的汉语具有模糊性与诗的特点。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普遍形成了整体知觉、自觉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图式,汉语在构建句子时候侧重于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语言结构特征之间的模糊关系。但是,西方的分析性语言,在其分析性思维下,在构建语言时候较为重视逻辑性和精确的细节。但是其语言缺点是不利于整体理解。在这样不同的语言与思维下,两位译者采用各种手段都尽力为目标读者重现这种模糊性。

四、结论

翻译的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东西很多。目标语、原语、目标语读者、文化、权力,更别说译文直接受到译者的理解力,语言文化功底影响的复杂因素了。不能只是将每个单词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应该考虑其翻译再现性因素。译者应尽量在作品中表现出原汁原味的美。翻译文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的过程。文学翻译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再现原文,就算在“忠实”层面会背离原文也不足惜。

用来描述《红楼梦》中人物的模糊语言是投射这些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应该知道,英文和中文是完全不同的语言。霍克斯和杨宪益在他们的翻译中,采用了直接迁移、间接迁移、替换和添加的主要方式来重现原作的美。由于语言使用风格和思维方式不同,原文字描述宝玉形象模糊语言的审美价值并非完全再现,部分在英文版中被删减,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添加。两位译者作为翻译大家,都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他们在处理人物模糊语言时候,都做了最大努力尽量保留原文模糊性,但是不同程度地做了添加,使得译文意思更为清晰化。对译者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是在完全理解原著小说的情况下重新创作,添加一些新信息帮助目标读者更好欣赏原文以及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M].England:Penguin Books Press,1973.

[2]陳洁.从《红楼梦》翻译看模糊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49-152.

[3]刘佳,周琦玥.近十年《红楼梦》英译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21,(03):282-299.

[4]欧丽娟.大观红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潘峰,盛丹丹.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中的规范及选择——从模糊限制语的翻译谈起[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1,(1):115-125.

[6]彼得·门德尔桑德.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什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7]吴光亭,张涛.基于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模糊限制语汉译策略研究[J].外语学刊,2020,(1):102-108.

作者简介:

尹天涯,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思源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机器翻译。

猜你喜欢
贾宝玉翻译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未完的前尘烟雨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宝黛青春期“斗嘴”爱情
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三世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