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冉冉
【摘要】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最为经典的力作之一,本文试通过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意在揭示文本中所体现的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并进一步挖掘其表层文本语言下的深层主题意蕴。
【关键词】 《老人与海》;海明威;符号矩阵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02
一、格雷马斯符号矩阵概述
A·J·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义学家,同时也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结构语义学》《论意义》《符号学与社会学》《符号学词典》等。格雷马斯将符号学与叙事学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论意义》中,他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的“对立命题”和“矛盾命题”移用到叙事学理论之中,提出了“符号矩阵”理论,并将其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理论的领域。“格雷马斯文学符号理论中最著名的是‘符号矩阵’,它源于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命题与反命题的诠释。格雷马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充,提出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①格雷马斯认为,在叙事文本的所有角色功能之中暗含着许多逻辑正反的关系,他结合结构语义学和叙事功能理论,把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模式扩展到四元的相互关系,“文学故事起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从而又有了非X和非反X,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能完成。” ②因此,想要解读文学叙事作品的深层含义就要对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对立”项格外关注。
正如这个符号矩阵所示,S1与S2之间是对立的关系,S1与非S1之间、S2与非S2之间并非是对立而是矛盾的关系,S1与非S2、S2与非S1之间是互补或者说是蕴含的关系。所以想要厘清文本的意义结构便要格外地关注上述几种关系的变化组合。如杰姆逊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故事开始时是为了解决一对一的矛盾,但却由此派生引发出大量新的逻辑可能性,而当所有的可能性都出现以后,便有了封闭的感觉,故事也就完成了。” ③
二、《老人与海》中的符号矩阵模式
在结构主义文论家们看来,二元对立是意义产生的最基本的模式,文本叙述中所包含的由四个主要的语义素所构成的几组二元对立的关系便产生了叙事文本的意义。而格雷马斯所提出的符号矩阵理论恰好就是由这种认知模式发展而来的,它充分地挖掘文本中在相互关联的同时也相互对立的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从而能够得出文本的深层意义。
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当代作家,几乎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甚至被赞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古巴写下的中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老渔夫圣地亚哥与一条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经过几天几夜紧张激烈的搏斗,他最终战胜大马林鱼,却在回程路上不幸遇到鲨鱼,在与鲨鱼缠斗的过程中,大马林鱼被啃食干净,老人筋疲力尽之后只能将空空荡荡的大鱼骨架拖回海岸。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当人们回到符号矩阵模式,作品中主要由老渔夫圣地亚哥、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渔夫、大海、大马林鱼、鲨鱼以及故事最后出现的一群围观的游客这几个基本的要素组成。那么作为小说中最主要人物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便为符号矩阵中的X项。既然X项为人,那么反X项则为反人,所以那些认为圣地亚哥打不到鱼的“旁观者们”处在他的对立面,即为反X项,其中包括了陪伴老人的孩子诺曼林、其他的渔夫和故事最后出现的那一群围观的游客在内。大马林鱼、鲨鱼作为这一对立关系的核心因素,应为非X项。大海是老人展示自身的客体,是人展现勇气和力量的舞台,所以为非反X项。
这样一来,文本中的几组二元对立项用符号矩阵就可表示为:
三、《老人与海》中的二元对立关系分析
(一)X与反X:老人与他人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存在主义思想家们格外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对立、相互冲突的。萨特在剧作《禁闭》之中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冲突关系,人在社会、在世界之中生存,免不了是要和他人打交道的,剧中男主人公加尔森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虽相互依赖却也难以沟通的艰难处境,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他人即是地狱”。这句话简练地概括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封閉、相互戒备以及相互冲突的关系。
评论家罗伯特·P·威克斯曾说:“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最明显不过的真实是人的孤独。”而人的孤独感主要源于人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无法理解与难以沟通境况。在小说中,圣地亚哥的孤独感首先体现在与他人的格格不入。小说的开篇就点明“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中钓鱼的老人”,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离群索居、老无所依、孤寂凄苦的老渔夫形象。接下来又向读者展示了他一连串的失败:虽然日复一日地坚持出海捕鱼但却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唯一陪伴自己的男孩诺曼林在父亲的命令之下无奈离开了他、众多渔夫对一无所获的自己的嘲笑和奚落。“他们坐在饭店前的露台上,不少渔夫拿老人开玩笑,老人并不生气。另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望着他,感到难受。” ④周围的渔夫一部分开始对老人的捕鱼技术产生了怀疑和不信服,另一部分人则对他的处境表现出了同情,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老人太久没有成功捕到鱼。因为作为旁观者只会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他们只能关注到作为渔夫却没有捕到鱼这件事,这使得老人处于更加孤独的境地,作为曾经的强者,如今羸弱不堪的老人难以融入社会和群体,在心理和精神层面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无尽的孤独的背后其实潜藏着渴望被接纳与认可的灵魂。
老人的身体状态已然显露出他不再适合打鱼这一项危险且耗费体力的职业,他却仍旧选择在八十四天的等待与失败之后,再一次投身打鱼事业,这其实代表着老人经过八十四天的一无所获之后,面对着他人的目光,他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同时也是向他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这时,如何向他人确立自身价值?成功捕获到一条大鱼便成了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圣地亚哥曾说:“它的选择是躲到深海中里避开一切渔网、陷阱和危险,我的选择就是要到深海里去找到它,避开世上一切人。” ⑤他人是促成了老人再次出海打鱼这一行为的重要原因,正如拉康所言:“主体的欲望是朝向他人的欲望的,而朝向他人的欲望归根到底指的是得到他人的承认,即主体希望自身所代表的价值亦即他人所欲望的价值。” ⑥个人得不到社会权力话语的承认便深深陷入了内在的焦虑之中,老人打鱼的行动并非是单纯地解决生活的匮乏,从更高地层面上来讲,他是要与不济的时运进行勇敢地抗争,向那些认为他不会再打到鱼的人们彰显自我尊严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老人拼尽全力捍卫大马林鱼的行为,不仅仅是在捍卫自己辛苦所得的战利品,其实更是对他人眼光的不屈从。所以,出海打鱼这一行为对他来说并不单单是一种谋生行为,它已然化身为人为尊严与价值的战斗。
(二)X与非X:老人与鱼
早在古希腊时期,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时,便已将人类置于宇宙的中心地位。人类作为世界万事万物的中心,理所当然地具有统治宇宙万物的权力,因此,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先天环境,而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将人与自然当作绝对的、对立的主客体关系,把人作为唯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目的,人作为万物主宰需要征服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圣地亚哥就是一位完完全全卷入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之中的人物。一方面,他热爱自然、崇敬自然,他眼中的大海蕴涵着女性的柔美与慈爱:“海洋是仁慈的,美丽的” ⑦,他喜欢海洋里的生物,认为它们都是“兄弟”和“朋友”,谴责人们对海龟太过残忍。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之中,老人自然而然地与周围环境以及生物形成了一个和谐有机的整体,展现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共生共存的关系。另一方面,老人作为渔夫,打鱼是他与生俱来的职业和责任,因此,捕杀海洋生物就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搏斗就是人与自然杀戮斗争关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描写到,作为一名老渔夫的圣地亚哥已经整整八十四天出海一无所获了,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他必须出海打鱼,在第八十五天他驶入更远的深海,打到一条比他的船身还长的大马林鱼,老人虽然热爱海洋以及其中的各种生物,但迫于生计他也必须将其置于死地。老人在深海与大马林鱼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僵持局面,最终拼尽全身的力气成功将其制服。海明威向读者展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时,自然变成了人类的对立面,老人最终杀死了大鱼、击退了鲨鱼,这一刻人的自我利益被放置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前。“捕鱼”这一行为反映出了人类对于和谐的自然关系的一种背叛,映射出了人类想要挑战自然生物的欲望,并通过借助工具成功地将大自然征服。
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期望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与人类自身的狂妄和傲慢自相矛盾,老人一方面亲近自然,一方面又流露出征服自然的欲望,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和谐走向对立,老人的态度也反映出海明威矛盾的生态观。
(三)X与非反X:老人与海
大海是作者在小说中描写最多的意象,面对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圣地亚哥都表现出不加掩饰的喜爱,文中多次出现老人对于大马林鱼以及鲨鱼的赞美之词,他将大海和海洋中的生物都视作自己的朋友,这片象征着自然界的海域,在他的眼中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生机与魅力。老人象征着人类,而大海不仅仅是自然物的象征,更是为人类提供基本生存物质资料的母体的象征,它包容万物,有丰富的资源,为人类提供一切所需之物。
大海是人类无法完全探索的领域,它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变数,它象征着自然的永恒,而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却只是短暂的存在,是渺小的、有限的。人行走于大海之中,不过只是其中渺小的生物群体。自然的无限和包容与人类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人的身上也有和自然一样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的精神,执着与坚持就是人精神不朽的证明。
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周旋、老人与鲨鱼以及老人与大海中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艰难搏斗,象征了人类与自然力量的搏斗、人类与未知命运的搏斗,也象征着人类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精神,突破懦弱与颓丧,冲出困境。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之中,在命定的厄运与失败的面前,老人虽然狼狈艰辛,却体现出了不屈不挠的英雄风度,被鲨鱼啃食后残存的大马林鱼骨架,为他赢得了其他人的尊重。人类本身是有限度的,但正因为有了圣地亚哥这种不肯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生活的人、这种敢同所谓的人生限度斗争到底的人,才一次次将人类的限度不断扩大,正是有了像圣地亚哥那样敢于正视前所未有的恐惧,不惧失败、突破自我的人,才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与命运殊死搏斗的悲壮以及永不言败的崇高精神。圣地亚哥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在重压之下仍奋起抗争的信念力量,并向人们传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人生哲学,渺小脆弱的人类正是通过战胜强大的自然力量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光辉,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鼓励着陷入困境的人们勇敢、顽强地抗争,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四、结语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圣地亚哥拼尽全力逮捕到的大马林鱼最终却被回程路上遇到的鲨鱼吃光了,满怀期待地带回的战利品就这样遗憾地沦为一场空,那么他到底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呢?圣地亚哥代表着“失败了的英雄”,他的结局虽带着悲凉的色彩,但却用他的硬汉精神征服了读者,他虽然并没有在实际意义上完整地带回他的战利品,但是在精神层面上他毫无疑问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像人们口中常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命运的安排如此不尽人意,他却不肯屈服于既定的命运,因为人生拥有无穷的韧性,即使屡屡被生活逼迫到走投无路的境地,却始终能够在一百次失败后鼓起第一百零一次勇气,“顽强的毅力能够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人生的意义就蕴含在于永不止步的追逐之中,至于追逐到最后的结果是能够捕到一条完整的大马林鱼,还是仅仅得到了一具空空的大马林鱼的骨架,其实都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与大马林鱼的对峙过程之中充分体现了,人生没有最优的选项,而人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选择里,全力以赴,活出最好的自己。《易经》中记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因为命运的无常、人生的嘲弄,顽强斗争、永不言弃的精神才显得弥足珍贵,坚韧的内心,倔强的坚持,是实现梦想最重要的支撑,活出自我、活出价值、战斗到底,这种精神值得所有身处逆境之中的人借鉴和学习。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拼尽全力为理想和目标奋斗过的人,即使最后一无所得,也“虽败犹荣”。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用这一篇作品揭示了出“人”漫长一生的真相:也许我们竭尽所能地奋斗、追逐、抗争、拼搏,但最后仍有可能会落得两手空空,可是人并不能被最后的结果所定义,是生命中的过程构成了此时此刻的我们。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来对《老人与海》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其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更深层次地剖析,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在表达。
注释:
①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⑤⑦厄内斯特·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⑥李怀涛、白婧:《拉康:欲望是他者的话语》,《世界哲学》201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厄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李艳丽.《老人与海》中的“困境”与“存在”解析[J].黑河学院学报,2021,(10).
[6]李怀涛,白婧.拉康:欲望是他者的话语[J].世界哲学,2019,(6).
[7]张荣.与他人的关系、禁锢和自由——试论萨特《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和荒诞审美形态[J].名作欣赏,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