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发展理念”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2019-09-10 07:22蒋信伟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3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蒋信伟

摘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和新引擎,来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时代担当和自觉追求。“创新”要求语文教学有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协调”要求语文教学关系和谐、节奏有序、发展全面;“绿色”要求语文教学本真自然、不唯功利、注重长远;“开放”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延伸、角色多元、走进生活;“共享”要求语文教学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师师共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语文教学品质  自觉追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看起来与语文教学遥不可及,实则近切得就在其中。语文教学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有兼容万象的内在胸怀,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语文教学的风向标和新引擎,来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时代担当和自觉追求。

一、“创新”要求语文教学有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一是教学理念的自觉“新化”。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进十几年,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成为一种理念共识,但仍然还有不少语文教师主导意识、掌控意识特别强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漠视课堂对话生成。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家长闹得让人心碎”。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教学理念的“新化程度”往往与教师年龄成反比。大多数80后、90后教师课堂教学对话意识、生成意识、民主意识较强,易于接受新理念。不少50后、60后教师话语意识、师道意识、讲授意识较强,对新理念有阻拒心理。70后教师则呈现出新旧理念冲突、并存的中间状态,并承载着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渡任务。因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转变,重点和难点在50后、60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虽然这个群体在学校教师所占比重较小,但因其资历等因素,会增大理念创新的难度。

二是教学内容的自觉更新。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文本是开放的文本,随着时代变化,其内涵会变得丰富和多元。如果仍然以教学内容的不变应对开放的文本,把预设作为一成不变的法则,就会阻碍课堂的对话和教学的生成。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祝福是一种仪式,也是封建礼教的标签和人物悲剧产生的根源。但从现代语境审视,祝福这种仪式却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家族记忆和文化乡愁。可见,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注重对时代的对话,搭建起文本走向现实的桥梁,而不是构筑封闭的堡垒。

三是教学方法的自觉出新。“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是创新生成。”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当下中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多些活泼的创意,少点刻板。比如上《虞美人》,不妨与音乐老师“同台献艺”;上《雷雨》时,可以采用话剧演出的形式;上名著导读时,可以采用读书沙龙的形式。当然,创新必须立足守正,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根本目标还是在于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协调”要求语文教学关系和谐、节奏有序、发展全面

语文教师在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中,必须注重從课堂魅力、自身亲和力等方面提升自己,不要上出一种话语独白式的死板课堂,摆出一套师道尊严的刻板姿态。

怀特海认为:“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语文教学的进程安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讲究有序得当,切不可跳跃过大,凭空而来。以《沁园春·长沙》为例,作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诗词,如果教师一下把文章的赏析与高考考点的要求相结合,显然不合时宜。节奏有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梯度由浅入深、重难点突破充分、环节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切不可任性发挥,随意漫衍。

反思当下语文教学,重视阅读却忽视审美能力培养,重视方法却忽视思维品质提升,重视写作却形式单一、低效。不少语文教师高中三年的教学流程是,高一、高二闲庭信步讲课文,高三心急火燎抓复习。试想,这种流程何以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何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当务之急是,语文教师必须把语文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充分落实到语文的常态教学中。

三、“绿色”要求语文教学本真自然、不唯功利、注重长远

现在有不少语文教师对所谓大赛课、展示课有些审美疲劳,究其原因是这些课太注重感官包装,太追求完美,反而失去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本真自然之美。从教学的适性角度说,大赛课、展示课是一种非常态的迎合,而不是常态化的适合。

追求本真自然的语文教学,实则是喧嚣后的澄净,放逐后的回归,考验的是语文教师的心灵坚守能力和文化定力,收获的是语文生态中的清新空气和碧海蓝天。

语文教学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高三“把关教师”不太适应高一的课堂。这主要是因为“把关教师”考点意识过于强烈,甚至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文本的价值在于有效落实考点,切实提高考试分数。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教学功利性的体现和教学生态性的破坏。

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眼光,不能不关注高考,但也不能只关注高考。不关注高考,就没有今天,但是只关注高考,就没有明天。语文教学要注重长远,关键在于落实学科的育人价值。像《包身工》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激发他们的社会关怀意识;像《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人格缺点,激发他们的批判反思精神;像《苏武传》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家国使命的巨大动力,激发他们的担当精神。

文本的精神力量只有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给养,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语文教学才能获得永恒的绿色生机,才能成为长远的人文守望。

四、“开放”要求语文教学课堂延伸、角色多元、走进生活

互联网+是语文教学的新课题。随着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的深入推进,语文教学也必然要从传统课堂延伸出来,从封闭走向开放。比如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环节,就实现了课堂向课前延伸,向家长和学生开放。慕课这种形式,则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平台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实现了受众的最大化。

课堂开放化的转型,会促使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学生,还可以“另请高人”。以学生为老师,充当小先生,已不是什么稀罕事。而“另请高人”,则要注重文本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例,语文教师上这一课时始终有点隔靴搔痒、文不尽意之感,有条件的话,不妨请一位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高校教师或专家,先上一节专门讲中国建筑的科普性知识课,然后语文教师再从语文的角度去讲课文。

如果请高校教师或专家有困难,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资源,通过视频公开课或专家讲座视频来弥补这一缺憾。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又走向虚化了。其实,随着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有效融合,课堂在走向开放的同时,教师也会呈现出开放的姿态。

语文教学面向生活、走进生活,是语文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本质要求。“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必须处理好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理性而有价值地寻求认识与实践的交融点。”走进生活,使语文教学在实现观念放开、格局打开的同时,凸显了实践性、体验性和学术性的新鲜特质。比如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让教学与研学、语文与旅行合为一体、互为补充。以《游褒禅山记》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带着研究目标、任务清单到褒禅山进行实地游览和考察,回来以后每人或每个小组提交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再进一步组织学生研讨。显然,把课堂教学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五、“共享”要求語文教学师生共生、生生共生、师师共生

共享旨在共生,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生、共长的过程。只不过不少教师可能更多注意到了自己分享给学生的知识、经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从而产生课堂是单向度分享的错觉。

其实,即便是学生的浅显回答、错误回答,甚至是不能回答,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教训”,是进行问题诊断的有效案例。也就是说,教学进程的反作用力,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反而会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推动力。

生生共生看起来玄妙,但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运用。问题是小组合作能否促进生生有效共生、真正共生,如果只重其表,只能徒有其名。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小说的情节要学生小组讨论,林冲人物形象要学生小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及景物描写还要学生小组讨论。与其说这种教学是合作学习得到了充分运用的体现,不如说是得到了“充分滥用”的反映。

课堂要实现学生之间的共生,就要求在合作学习的问题选择上有难度梯度、多重角度和补充余度,在合作形态上要能够实现思维碰撞、交互启发,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观摩、评课是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理念的常态。从角色上说,从观摩到评课是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主客角色转化的过程,也是学习与诊断交互的过程。“一般情况下,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自我价值维护性、心智模式的稳定性和知识经验的有限性,个人难以进行准确而深刻的自我反思,甚至难以发现‘外化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一些语文教师的思想潜含“文人意识”,使其主体多于客体,批判多于建构,因而也浪费了不少师师共生的机缘。要实现师师共生,教师必须具备学习意识、分享意识、交流意识、反思意识和构建意识,打破自足、封闭观念,消除知识孤岛现象,融入到互联网教学的分享大潮中去。

在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等师师共生组织中,还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突出目标引领、问题驱动、过程合作和成果共享的同时,把学习共同体凝聚成精神共同体,把精神共同体建设成文化创新体。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自觉和理念创新意识,主动融入到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洪流中去,以语文教学微小之处,彰显时代发展的宏大之音,相信语文教学必将焕发新的生机,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J].教育研究,2013(8).

[2]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8.

[3]郭元祥.论实践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4]吴义昌.教师自我反思之反思[J].教育评论,2008(4).

[5]严梅.绿色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

[6]汪永华.浅析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培养创新型语文教师[J].文学教育(中),2011(6).

[7]雍锐.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环境优化[J].现代交际,2015(5).

[8]黄乃佳.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优化机制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18).

责任编辑:丁 蔚浅谈在培智学校生活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