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芳
摘 要:当代德育课程的开发、落实,针对小学生的成长、进步等,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便是存在很小的不足,依然得到了业界内的强烈探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及实施方面,建议增加红色文化教育,要让小学生在自身的品德塑造,以及言行举止上,保持足够的优秀性,这样才能不断的取得更好的成绩。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德育;农村小学;实施
相对而言,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难度并不低,老旧的思维和方法,难以跟随时代的潮流来进步,而且在个人的素养巩固上,存在较大的挑战。红色文化教育,一直都是国内非常倡导的理念,即便是城市小学,也在不断的执行,其目的在于加强民族品德的培育、传承,确保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内涵,可以不断增加,减少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为将来的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
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已经得到了很多地方的高度关注,传统的手段、方法,并不能取得突出的成绩,而且导致德育本身表现出理论化的特点,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多的触动,在行为规范和言语表达,以及个人品德素养的塑造上,均造成了新的挑战。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变革力度上更好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分析认为,红色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红色文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其能够推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在正确的路线上创建、发展,保持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让小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遵循科学的规范,减少各类不良因素的反复出现。第二,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能够对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进行良好的继承、拓展,观察不同地方红色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的持续性作用,这对于优秀人才的培育,可以做出更多的保障。
二、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实施对策
(一)加强红色文化的融合水平
就农村小学德育课程本身而言,红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伴随小学生的年龄增加、学习视野宽阔,不断的投入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红色文化的融入工作开展,必须与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内涵相互衔接。例如,低年级的学生教育,要规范他们的言行举动,根据红色文化的要求,必须懂得尊重其他同学,互相之间提供帮助,进行学习上的共享,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等等。小学生的思维非常单纯,所以在德育的过程中,必须指明正确的道路,否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出现言行过于激动的现象。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融入,可以列举不同的案例来分析,尤其是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可以对小学生产生更多的触动。
(二)完善课程活动
新时代来临以后,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变革,需要在活动上适当的增加,红色文化的教育目的,在于更好的培养人才,而不是高度的约束。现有的一些举措和方法,虽然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但是整体上还是出现了较多的强制性操作,因此无法取得小学生的良好配合,建议在今后的德育内容上,做出适当的改善。在学校组织的手抄报以及班级的班会活动中,也是可以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践行,包括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观看一些革命题材的影片,这些素材也是有着不错的教育价值,向学生渗透一些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核心价值观与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倡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质的人,明白文明礼貌的关键性,在学校内营造出人人文明的和谐氛围。可以借助各类实践活动,在农村学校学生也是可以受到系统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优化课程考核
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融合,能够推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长远发展,并且在相关不足的弥补上,能够得到预期效果。建议对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考核力度,进行适当的增加,这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第一,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落实,需要在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课程教导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分析,充分观察小学生德育能力的进步情况,在不足的判定过程中,给出正确的依据,从而减少传统教育的不足。第二,红色文化的考察,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竞技比赛来完成,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红色文化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由此来进行分析,观察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程度,对下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或者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开展有效的确立,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体系健全,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总结:
我国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成就上不断增加,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可以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而且在相关工作的安排上,能够结合现实情况来完善。今后,可以对红色文化的融合力度进一步的提升,与当代的成就不断结合,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内涵丰富,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想俊,李鑫,杨冬妹,马雪英.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德育现状——以甘肃省积石山县为例[J].文教资料,2018(29):149-150.
[2]魏建才.浅谈“金种子”工程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学周刊,2018(17):108-109.
[3]李守峰,高明,劉玉军.基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2017(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