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要:从微信文章《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了解现在的一些社会现象,结合本人十八年前后亲身经历的几个典型案例,从而引发了我们教育者的一些思考,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阐明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情感教育;冷漠;溺爱
最近我拜读了微信疯传的《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几个夜晚我都彻夜难眠,这是我很早以前的一种预见,果然如文中所说的很多家庭的孩子虽然学问很高,但却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难道真的是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吗?不,我在这里要大胆的否定。我认为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当然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都忽略了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如此的重要,而恰恰家庭教育又做了一些什么呢?请看十八年前在我脑海深处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嬢嬢,嬢嬢,您坐下嘛,你坐下嘛!”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女孩吃力地端了一根小方凳给邻居正在吃饭的阿姨。她边让阿姨坐下,边垫着脚跟眼巴巴的望着阿姨碗里的饭菜。嘴巴不停的问:“嬢嬢,你吃的哈子嘛?好不好吃嘛?”边问边吞咽着口水。这就是在走廊上满眼泪花,花里古稀,哭喊了好一阵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因为她是个女孩,产生消极心理,外出打牌去了,妈妈因为和女孩的爸爸赌气也把小女孩独自抛在家中,无人管她的吃喝,所以就出现了刚才的一幕。这样的事情不是偶然,而是经常现象。
镜头二:在幼儿园的校门口,我在接我孩子时,看见一对青年夫妇,张开他们热情有力的臂膀,高兴地迎接上幼儿园第一天的小男孩,抱着宝贝,又亲又吻,而宝贝飞奔父母的怀抱,却是又抓又打还用脚踢,要求父母给他买好吃的,父母乐呵呵的抱着孩子进了超市,毫无条件的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镜头三:“快来接我,快点!”,从兴趣班学习回来的儿子,在楼下用命令的口吻大声吆喝着自己的妈妈。妈妈和气的说:“儿子,你自己回来嘛,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走不开,乖!”儿子气愤地吼道:“我不管,我不管。”僵持了好一会,儿子回来了,把一百分的试卷狠狠地向茶几一拍,义愤填膺的对妈妈瞟了一眼,摔门到卧室了。妈妈无耐地看了孩子一眼。爸爸看着百分试卷,笑呵呵的说道:“不错不错!”开饭了,爸爸去哄小男孩说:“只要你成绩好,老子给你雄起,妈妈惹你生气了,爸爸一定骂你妈妈!”
孩子在年幼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人与人之所以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在后天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幼年的意识中留下的印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都会在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正如有人所说,孩子的心是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瞧,十八年后的今天,再看看这几个镜头:
“苗苗,你在忙什么?注意身体哈,妈妈想你了!”住院的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有气没力的问候电话那头的女儿。“我有你这么闲!烦都烦死了!别有事没事的给我打电话!。”电话挂了。僵硬的口吻在母亲的脑海里久久回荡,这就是我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吗?怎么像现在这样冷漠无情啊!老子纯粹养了一个白眼狼!看,这就是镜头一的小女孩长大了,现在就读于浙大,还是出国留学的高才生呢!这难道是小女孩天生就冷酷无情吗?不,如果小女孩从小得到父母的温暖和爱。她会是这样的吗?
“哎呦,哎呦,狗日的棒老二又打老子了!”一位四十多岁中年妇女,边伤心的哭着,边嘴里骂着。“老子把你像宝贝供着,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都摘给你,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还居然打我!”这就是镜头二的小男孩,现在已经二十岁了,整天游手好闲,父母只要没有满足他一丁点的需求,他就拳脚相向。这难道是小男孩生来就这样吗?不,当初如果他那稚嫩的小手抓向父母时,你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会是今天的结果吗?
“今天妈妈的腰杆特别痛,‘好好’就挨着你们睡一晚吧!”妈妈很痛苦的给儿子说道。儿子默不吱声。媳妇说:“那哪里行!我们瞌睡大,照顾不来 ‘好好’!”媳妇向儿子使了一个眼色,两人就进他们的卧室了。妈妈望着哭得厉害的孙女,強忍着泪水为孙女料理一切。这就是镜头三的男孩,现在他们成年了啊!他们自己都是‘好好’的爸爸妈妈了啊!怎么所有责任还是这位妈妈的呢?难道这个世道真的变了吗?真的是“冷漠一代”吗?不,如果当初孩子对自己大吼大叫时,爸爸不看重分数,而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及时告诉孩子,妈妈也是人,也需要尊重,你这样命令妈妈,妈妈心里很难过。从小就灌输人不能自私自利,有时候也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自己的责任自己必须承担。难道还会是现在的结果吗?
这几种家庭模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太冷漠,让孩子感受不到温暖与爱;要么太纵容,任凭孩子的情感发泄,让他习惯了动手;要么太溺爱,父母只要儿女过得好,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为,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让他们成为了不懂感谢,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难道不是家长的责任吗?当上诉现象抓紧时机教育,孩子还会像这样情感冷漠,责任感差吗?俗话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也只有自食其果了。
而学校教育,很多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道德情感教育,要不怎么会有这么多高校大学生的家长抱怨孩子的冷漠无情呢?
缺乏情感的教育不是一种完美的教育,这种不完美的教育难以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情感需要教育来培养,情感不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它本身也应该成为教育的对象。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
要想教育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携手共进。正如宋玉苓在一次演讲中说道: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作为新时期的一种职业—家长,必须要多读些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书,如《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让孩子自信的过一生》《帮孩子成为学习的赢家》《责任胜于能力》《为你的荣誉而学习》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帮助关心孩子,才能真正的做到爱孩子。
作为学校的教育者,更应该肩负起教育好孩子的重担,除了对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道德情感教育。记得有一次,我上了一堂《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课,让全班学生得到心灵的洗礼,孩子们都泪流满面。大声说出了自己的错误:有偷父母钱的,有吃独食的,有上网的……孩子们在真正的忏悔啊!他们忏悔自己不该自私,忏悔自己不理解父母,忏悔自己没有好好的爱自己的父母,都决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好孩子,一定不会让爱你的人失望、、、、、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的过错,决心不再犯错误,决心走出心的阴影。课后,孩子们纷纷来亲吻我,拥抱我。看见过去不爱说话的孩子能露出开心的笑脸,最怕见老师的孩子能大声呼唤老师好了,全班同学的精神面貌都涣然一新了,我感觉比吃了蜜还甜,这就是情感教育的力量。我,作为班主任,很抓德育工作,特别是每周班会课,我都用不同的形式,不同内容的给孩子们灌輸道德情感教育。
瞧,我那些考起重点大学的学生,还记得在节假日给我发短信嘘寒问暖,那些没有考起大学的学生,也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发展得不错,至少他们有责任,有担当,特殊的日子还记得请我吃饭回报我呢!。我的孩子也就读于重点大学,经常打电话和我们沟通。假日里,我们一道做菜,一道散步,一道唱歌,一道打篮球,这都是他小时候时我们在一起经历的,现在长大了,也习惯这样过,我们都觉得很幸福!不存在所谓的“冷漠一代”啊!
我呼吁:家长朋友们,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教育者,千万不要抱怨时代的隐痛,独生子女的自私与无情!让我们携手共进,趁孩子还有可塑性时,抓紧时机,真正注重道德情感教育,多对孩子进行情感的浇灌,我相信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也将一起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