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传新
摘 要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字词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提高字词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识字能力的发展,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和高质量的阅读打下基础。
关键词 重组归类 借助课文 立足运用 情境教学
掌握字词,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学,倡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词语教学同样如此,力求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在在语文教学中,以扎实、有效的方式教授词语,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重组归类法
常见的字词教学,教师出示要求认读的字词,认读、理解、教读、检查,从而达到会认的目的。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别》时,老师对词语以重组、归类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上,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老师用PPT出示下列词语:
第一行:李白 孟浩然
第二行:仰望 眺望 凝视
第三行:酒杯 敬仰 饯行
学习第一组词:说说对两位人物的了解。学生先借助资料说说每一位诗人,老师补充两位诗人的关系,为课文的依依惜别之情奠定基调;学习第二组词,除了准确认读字词,指名让学生用动作理解词语,比较都表示“看”,有何不同,再说说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既让学生很好的区分了不同的“看”,又对其它的“看”进行拓展与积累;学习第三组词,用前两个词“酒杯、敬仰”,理解后面的重点词语“饯行”,以及“饯行”与“送别”的区别。
部编版二年级《寒号鸟》字词教学时,先出示两行展现人物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比较教学:“东寻西找、衔来枯草、忙着做窝、准备过冬;整天出去玩、累了就睡觉、不听劝告、伸伸懒腰”从这些不同的行为中,你们认识了一只怎样的喜鹊,一只怎样的寒号鸟?再出示不同结果的词语:“住在温暖的窝里;冻得直哆嗦、重复着哀号”为什么这对邻居结局会不同?最后出示文中描述冬季的词语:“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狂吼、冷得像冰窖”。师: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好冷!看來,词语是有温度的,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虽然只是词语教学,但是同样可以告诉学生,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行为,最终造成不同的结果;明白了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
这样归类重组的字词教学,即达到会认的目的,又加强对词语的认读与理解、积累,同时渗透多种积累词语的方法,有利于尽快把握课文主旨。理解课文,离不开关键词,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为学好全文奠定了基础,是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的有效策略。以这种方法进行字词教学,是立足于语文本位,是扎扎实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借助课文法
理解课文,可以借助关键词;同样的,理解关键词,也可借助课文。三年级下册的《黄鹤楼送别》,四字词语较多,而且较难理解。老师在教学时,聚焦全文5个自然段,从每段选取2-3个难理解的四字词语,然后集中识字。集中出示下列词语,学生认读: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纠正字音后,让学生从中选取你喜欢的一行词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段落,自由练读,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每段或借助本课的语言文字,或借助文中插图,多种方式理解词语,如教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借助文中的插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明白了长江与黄鹤楼的位置关系,以及黄鹤楼的样子;按捺不住、脍炙人口,则借助文本的语言,通过感受理解词语。教学中,老师以词引入课文的学习,依托课文,借助课文理解词语,进行拓展和运用。用这样的方法教词,学词,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
部编版二年级《邓小平爷爷植树》中,有一个中心词“难忘”,低段学生不易理解。上课时,老师问:难忘是什么意思?(难以忘记。)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句子你感受到“难忘”?用笔画出来。学生交流:“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邓爷爷精心的挑选了一棵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直到小树笔直的立在那里,他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老师:没错,这些句子再现了邓爷爷植树的情景,这情景令人难以忘记。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邓爷爷植树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文本所要表达的“难忘”。教师紧扣“难忘”这个中心词进行引导,借助文本层层深入,从而理解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三、立足运用法
大语文观告诉我们,识字、认字、理解字词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多种途径学词,要善于引导他们从生活中认识、理解、积累词语。让理解与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大作家的小老师》时,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了解文章中的大作家是谁?他“大”在哪里?接着找出文中描写大作家的具体语句,进行交流,指导朗读,理解文中“大”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找一找你说知道的生活中的“大”。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大诗人,大明星、大美女……教学时,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在文本中理解词“大”,到理解课文,再到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运用“大”,一气呵成。词语的教学,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生真正会用了,才达到了掌握的目的。
运用这种方法教学的,还有苏教版课文《会走路的树》。这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的纯洁友谊。全文语言流畅,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孩子们在充分朗读中领会到了小动物间的快乐与和谐。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激动’是什么意思?”老师让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带有这个词的句,并读一读。然后说说体会到的意思“高兴、激动”。师再问“小驯鹿为什么激动?”,在回答的基础上,指导读句子;词语理解到这里,还未结束。教师追问: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他们的心情很“激动”,你找到了吗?那谁能告诉大家,此时此刻,小鸟的心情为什么是激动的?吃透文本之后,用“激动”说话。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动”串联全文,抓住情感线索,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效的把学生组织起来,激活了整堂课的教学。同时,教师巧用“激动”,引领学生走入教材,通过明处和暗处的“激动”,感受小动物之间纯洁的友谊。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带领学生运用“激动”。通过运用,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运用词语,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和内化。
四、情境教学法
语文课的情境教学,不光对指导阅读有效,对字词的教学同样有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编版二上《坐井观天》,教材要求理解重点词语“无边无际”。这个词语,对低段学生而言,不易理解。教学时,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精心设计画面:天空蓝蓝,白云朵朵,小鸟在天上自由飞翔。下面,森林是茂密的,海水是湛蓝的,浪花是白白的,沙漠金黄金黄,草原碧绿碧绿,城市高楼林立,乡村静谧美好……孩子们看到了这动画,就完全被吸引了。他们非常乐意地细致观察、自由练说,积极地用句式说话:小鸟飞呀飞,飞过了——,飞过了——,飞过了——,还没看见天的边际,天真是——。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即是对孩子的口语训练,又扎实有效的理解了词语。而且师生情感投入,课堂气氛活跃,语言训练上也有了大的突破,在原有的句式上,部分孩子进行了更具体的描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们在愉悦的情境中,理解了“无边无际”,领悟了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創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用多媒体创设动画情境以外,更多的是用语言为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二泉映月》时,理解“坎坷”一词,老师用语言引导学生再现各种情境: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
“在这些画面中,你似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就是阿炳经历的坎坷”。用语言描述情境,重现画面,帮学生理解了词语“坎坷”, 再现了阿炳不畏逆境,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体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中,用情境轻松攻克教学难点:体“坎坷”,悟音乐,品人物。《金子》教学中,理解词语“全部精力”时,问学生: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培育花苗上,他可能会做些什么?随着他们的想象,理解词语:全身心的投入,不停的忙碌,就是“全部精力”的意思。从而把丢弃侥幸,辛勤劳动的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想象中丰满起来。
字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以上所述,还有生活中识字、简笔画识字、结合熟字认字、阅读中巩固、朗读中理解等等,各种学词方法,看似独立,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学中,我们会根据字词的特点、文本特点灵活运用识字方法,从而将枯燥的认识、记忆变成愉快的经历,让孩子乐学、愿学、自主学,从而提高识记字词的效率。
五、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字词教学提出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感情和态度,逐步感受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识字教学的“授之以渔”, 就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促进他们识字能力的发展;就是教授学生识字方法,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自行拓展识字,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甚至高质量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