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唯物史观 把握高考历史试题脉络

2019-09-10 08:20:08孙姣
高考·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备考唯物史观

孙姣

摘 要:本文以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试卷为基点,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展现及考查进行了剖析,力图探究高考试题中体现的唯物史观的规律,帮助师生积极备考。

关键词:唯物史观;试题剖析;命题规律;备考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高中学生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笔者意从2018年全国卷选择题中发现有关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来寻找规律、引导备考。

一、对“人类社会的结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的考查:

例(Ⅰ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分析:此题从考查北宋时期民营手工业发展切入。所示材料“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大量增加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技术的进步。“井主所雇工匠……以“佣身赁力”为生”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步,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对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考查:

例(Ⅱ卷.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C)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分析:此题考查罗马法。材料展示的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斗争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布。解题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及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考查:

例(Ⅱ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分析:此题考查商代的政治思想,材料反映商汤仁德执政从而赢得诸侯的拥护,最终创立商朝。本题体现了存在(商汤善待动物)决定意识(认为商汤仁德),意识的反作用(拥护商汤建立商朝);同时体现了“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商汤的仁德)又创造环境(诸侯拥护的政治环境)”及“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唯物史观。

四、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考查:

例(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C)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分析:此题从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切入,给出材料《墨子》记载的大量应用性科技的内容,这些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劳动人民的推动。

由以上试题我们可从中发现一定的命题规律,做好备考工作:

1.唯物史观贯穿于整个高考历史试题,对史观观点的考查形式多样且侧重点不同。教师在备考中要贯彻唯物史观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在练习中给学生提示题目中唯物史观观点的体现及应用。

2.“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的唯物观点和“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的占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的方法论在试题中始终体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发现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进行分析,在解析史料及试题内容的过程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3.“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作为经济史解题指导的题目最普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经济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内容是考查重点。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这一观点在政治史和思想史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以展示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入题的题目材料多样,只要掌握正确的史观观点就可以灵活应对。其它以政治制度、历史事件、政治现象、政策形成入题,复习中要关注中國古代、近代及现代的外交、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5.近年高考更多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及方法论的考查。复习中要关注中国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从思想文化史及经济史入题较少,但也会成为一种命题导向,需要在备考中注意。

参考文献

[1]丁文贵.“唯物史观”维度下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研究[J].教学考试.高考历史,2018(1).

[2]杜志建主编.金考卷[J].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备考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3000亿元养老基金入市“备考”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语文作文题立意解析与备考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0期)2016-10-31 17:46:31
古诗难懂之因探微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48:29
基于考题分析的圆锥曲线内容备考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14期)2016-03-25 02:30:35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教学与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2
语文高考备考要从高一抓起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