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丽代·亚森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性格。以往小学教育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德育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点教育内容。为此,学校应在各个学科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学校教育不仅让学生增强体质、增长技能,还应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措施
随着新课改在小学阶段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协调发展、德、意、行全面发展的思想,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模块。教师把小学德育融入学科课堂一同教学的观点正在被很多家长和教育者所接受。很多学校已经在原有的课堂模式中进行了德育教育与全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变革。同时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教育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整合,不应该完全孤立起来进行。因而在小學教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小学教育工作中都在围绕着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对于德育教育亦是如此,而且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
1、德育代表了国家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代表了国家的精神,而且德育也是民族之魂,所以德育工作的开展应该从小进行。小学正是学生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起到明显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皆从基础而来, 从小学阶段就为学生的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助于以后的全面发展。所以德育教育与国家精神已经融为一体,必须加强德育教育工作。
2、德育教育会对学生未来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过多接触过社会,所以他们的心性纯洁,很难辨别是非。因为年龄小,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影响,所以加强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就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小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他们以后在社会中生存和立足打下坚实的德行基础。所以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生的心理、性格和身体特征实施科学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德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最大化潜能。小学正是学生成长和品性养成的最佳时期, 是他们迈向人生的第一步,而且在这一时期,科学、正确的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小学生都将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栋梁,必须从思想品质入手,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而且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正在不断倡导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激发小学生最大化潜能,使其在社会发展和不断进步中能够得到生存和立足。
4、是现代教育理念下学生养成良好德行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德行和思想品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并且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国际积极倡导下,全民素质水平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同时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除了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以外,更加重视综合型人才。所以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需求。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加强实施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应对措施
1、全面渗透德育教育。首先,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一些学生犯错的案例播放出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总结、形成观点。之后,教师再将学生的观点归纳起来,帮学生理清思路,并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使之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次,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与文化课堂结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这样更容易营造教育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受到思想的洗礼。教师通过在不同学科全面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就能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作为教师,一定要花心思挖掘各种可用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是社会的人,其周围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育人资源:就餐的礼节、上课的规矩是行为资源;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资源;过马路、红绿灯、人行天桥是交通资源;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设施是公共资源;模范事例、先进表彰是社会资源。对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整合。因为德育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可作为。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人文景观,使教学不仅仅限于教室,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借助景观的故事对学生开展教育。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固有的教学形式要好很多,值得推广。
3、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作为德育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德育课程,客观评价德育教育在学生成长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德育课程的教学规律、内容特点及表现形式,以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一方面,教师在设计德育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找到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努力将德育教学由“训话”转变为“对话”,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除了德育课教师,学校还应加强对各学科教师德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开展学科教学时适当引入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真正发挥它规范和教育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保证,也是小学学生在未来的生存根本之一。小学教学中结合德育教育时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身心的纯洁状态,辅以教师才智,创设鲜活的教材、生活经验构成的德育环境,把师生联系起来,把家校联系起来,用良好情感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督导体系建立。尽管学生受到外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推进困难,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以用一些灵活的技巧和方法去克服。
参考文献:
[1] 杨淑霞.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学周刊:A,2016,(10):12.
[2] 鄂秀春, 孙丽萍. 小学德育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4):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