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刚
摘要:现阶段,中青年群体罹患老年病概率持续增加,且表现出患病人口基数不断扩大、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段罹患病率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此,文章从老年疾病低龄化表现,现状以及造成老年疾病低龄化的宏观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探求对策。
关键词:老年疾病;低龄化 ;中青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青年群体健康水平应该更上一个台阶。但是,国外相关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体质不一定在总体上呈现出全面的改善,反而在许多重要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1]近年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老年非传染性疾病高发,且不断向中青年人群蔓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中青年精英猝死的报道见诸报端。[2]老年疾病低龄化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所引致的危害使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危机。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中青年的健康状况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故文章运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官网发布的大数据对老年疾病低龄化现象给予探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国民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老年病年轻化的研究对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老年疾病低龄化的现状
老年疾病,顾名思义,最浅层的认识就是老年人易患的病。具体表现为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颈椎病以及前列腺炎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疾病低龄化”就是指中青年人口罹患以上老年性疾病概率增加。
在人们的印象里,诸如动脉硬化、冠心病和脑出血等疾病,似乎都是老年病,而中青年患者较罕见。[3]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官方网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4年,35—46岁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中国是22%,美国是12%。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2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中青年女性易得妇科疾病,中青年面临猝死,过劳死问题。老年慢性病患病率已达23%,死亡数已占总死亡数的86%。帕金森病也已经开始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70、80后已经成为癌症青睐的对象,一项保险行业的数据显示,重大疾病平均索赔年龄是42岁。中国一年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费用达到3000亿人民币,中国因疾病丧失的生产力,从2005—2015年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的损失,治疗方面的沉没成本持续加大。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引致政治问题。因此,加快老年病低龄化发展的研究步伐是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一)城市地区两性患癌率起始年龄均提前
图一表明,30岁以后男性和女性进入癌症高发期,但不同年龄段患癌率不同。30—50岁之间女性患癌率高于男性,但差距不明显。50—80岁之间男性患癌率持续上升,变动幅度远远高于女性。总体来说,男性患癌率高于女性。
(二)中國西部地区男女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
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人数约380.4万。通过图二分析,我国恶性肿瘤患病率情况不容乐观。东部地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起始年龄为30岁,30岁以后上升较快 。西部地区男女则表现为出生就患有恶性肿瘤,20岁以后持续上升。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男女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始终高于东部地区。
(三)我国高血压人群患病起始年龄提前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患病人口规模庞大。图四表明,我国高血压患病最低年龄为15岁。从1959到2002年43年间15岁(包括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且增长了了12.5个百分点。第一阶段从1959到1980年21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从1980到1991年21年增长了5.9个百分点。第三阶段,从1991到2002年21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5岁(包括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长幅度较大,尤其进入21世纪后患病人口基数变大,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分析数据图我们不难发现,老年疾病低龄化的程度及其差异表现在城乡、地区、性别以及不同的年龄阶段等方面,且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它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从长期来看,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引致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全社会尤其是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老年病低龄化以及其引致的社会问题。
二、老年疾病低龄化问题的成因探析
(一)社会经济因素
1.收入。收入是人们进行消费的前提条件。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产业之间、阶层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趋向于收益最大化。首先对雇主们来说,要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于是雇员们可能面临着工作条件差,工作强度高,加班加点,工资水平低等问题。由于雇员们总是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而且在流动成本相对较高的条件下,只能默默承受。对雇员们来说,为了维持自身以及家属的生存和生活,必须追求收入最大化,这时候会过度的让出自己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工作之中。这两种情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模式的一部分,这在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中青年群体患上老年病的概率。
2.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国家缺少对老年疾病基层预防体系尤其是社区预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医疗技术发展的滞后性和专业人才的短缺以及基层预防体系的缺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年病低龄化人群基数的扩大。
(二)社会文化因素
1.价值导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多样性的快速发展,“奢靡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开始泛滥,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国民的盲目跟风,产生“羊群效应”过度娱乐,不注重体育锻炼已成为一种生活模式,不得不令人担忧。
2.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不合理是“老年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喝酒、吸烟、熬夜现象在中青年群体中十分普遍。据统计,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为3000毫升,这极大地增加心脑血管病在中青年群体中的患病率。另外吸烟与心脏病发病率有很大关联,据相关数据表明,在15—24岁之间开始吸烟的,由1993年的63.2%增至2008年的77.5%,上升了14.3个百分点,[4]换句话说,吸烟从青春期就已经泛滥了。据报道,2017年亚马逊中国的调查数据显示,81%的中国人睡眠不足8小时,过度的透支健康,导致人力资本素质下降。
3.膳食结构。当前很多年轻人只讲究吃好,大量摄入高糖、高热量、高脂肪食品。[4]脂肪类饮食已经超过30%,食物营养指南推荐25%—30%。谷物食物供给比,城市47%,农村58.8%,推荐量为60%。蔬菜、水果、豆类等摄入量不足,成人超重肥胖率42%,6—17岁超重肥胖率16%,忽视科学饮食,造成营养严重失衡。
(三)社会环境因素
1.教育环境因素。教育对人的观念形成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健康习惯的养成是通过教育逐步内化约束和规范而形成的价值观。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健康教育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讲,都实施的不够。体育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矛盾长期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教育导致了健康意识的普遍短视。另外,体育教学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学生从小就形成体育就是为考试,为分数的错误认知。“少年强,则国强”,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旧不是体育强国,全民体育任重而道远。
2.制度环境因素。凯恩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长远看我们都将死去。如果经济学家仅能告诉我们暴风雨过后海面将恢复原来的平静,那他们真是给自己制定了一项极其简单而又无用的任务”。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公共卫生建设之中,由于 国家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医疗保障建设,忽略了老年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医疗方面沉没成本的加大。另外,市场的自发性让无良商人群体产生了谋取暴利的歪心思,同时,对于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的法律建设滞后以及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是中青年患病的又一重大威胁。
(四)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一方面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对于刚进入社会青年群体来说,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抗壓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形成思想负担。另一方面,中年群体面临着工作、家庭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如果这种心理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会殃及免疫系统功能,对很多老年性疾病的提前发生和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个人对健康的态度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年轻人都会陷入一种自己年轻,这个年龄段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5]毫无健康危机意识。
三、应对老年疾病低龄化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影响老年疾病低龄化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个人、社会和国家三方面,需要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对于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既要从思想理念上重视起来,也要从管理层面推出具体措施,逐步引导人们树立从治病到防病的健康理念,早日实现全民健康。从目前来看,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快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队伍以及老年病社区预防体系建设
劳动者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他们对因疾病而造成的保险需求和开支就会增加,[6]因此政府应当加强老年病医疗技术的资金研发投入,培养体疗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才,提升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7]同时,加强老年病社区预防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力培养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专业人员,老年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预防意识的提高和保健应该从基层社区做起,防治结合,以增强居民对老年疾病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和抗御能力。
(二)加强五个“环境”建设,为健康提供保障
环境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减轻老年病低龄化发展要重视环境建设。第一,打造绿色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人们的健康程度,因此经济发展要遵循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理念;第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加大,而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缓解人的压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第三,创造平衡的教育环境。教育应该遵循德智体美劳的平衡发展,当下教育过度强调知识学习,让学生无形之中形成学习高于一切的理念,忽视了身体锻炼。因此创造平衡的教育环境是时代的要求。第四,建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内容包括科学的饮食文化,生活习惯文化和娱乐消遣文化建设,这样,有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第五,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老年疾病低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从疾病治疗向综合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观念转变,并从制度上确立长期保障机制。因此坚持五个“环境”建设相统一,有利于减少老年病患病率。
(三)加强社会动员,促进中青年老年病预防意识的提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国民健康生活的理念要亟待提高。因此,政府、学校、社会以及家庭要结合实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合力,加强动员。首先,政府要加强健康中国战略政策的解读与实施力度,将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门,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尤其是医学,营养学以及生物学知识的普及,这样可以要求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保健和治疗之中。对家庭来说要注重对孩子健康习惯的培养,定期体检。另外,鼓励作家进行文学动员,媒体加强老年病低龄化报道力度,促进“要我健康”到“我要健康”的意识转变,减少因为“无知”造成的老年病患病概率增加和范围的扩大。
参考文献:
[1] Charles T. Kuntzleman& Guy G. Reiffa.The Decline in American Children´s FitnessLevel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s ,1992(2).
[2] 加强自我保健 预防慢性疾病低龄化—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九期[J].科技传播,2011(21).
[3] 邓希泉 邹宇春.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健康的主要问题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15(1).
[4] 晏国政 叶建平 曹健.“老年病”缘何盯上年轻人[N].中国改革报2005-11-26(001).
[5] 解彬.基于“老年疾病低龄化”现状及体育与健康防范策略的三维路径探索——以成都市龙泉一中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6.
[6] 童星 庞绍堂.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7] 廖淋森 谢琴.老年疾病康复—“健康中国”发展的路径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