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系统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6-11-17 01:11张庆冉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中青年心绞痛冠心病

张庆冉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行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和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各项临床指标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系统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011..02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样硬化引起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缺血性疾病,主要以心前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冠心病发病率趋于增高,并趋向于年轻化[1]。系统化护理干预是遵循“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新型护理方法。强调物质、社会、功能、交流、感觉和行为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系统化地对患者进行护理[2]。本文针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应用了系统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观察组男56例,女19例,年龄34~56岁,病程3个月~6年;对照组男54例,女21例,年龄32~58岁,病程5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符合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无肝肾等其他重要器官合并性疾病和精神障碍,自愿参加本研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冠心病对症治疗,对照组行心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中青年患者由于家庭和社会负担较重,心理负面情绪增大,有剧烈疼痛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主动与患者沟通,相对缓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②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知识层面,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案,通过床边教育、集体教育、视频播放、发放健康教育卡等形式,开展能让患者充分接受的健康教育活动。③用药指导: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治疗过程中每一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作用,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有不良反应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估,严格遵医嘱服药,不随意增减药量。④饮食护理:针对每例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指导患者控制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尤其要控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控制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在6 g以内,禁止吸烟和饮酒。

1.3 观察指标与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4周内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患者主观疼痛程度,心电图。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电图ST段明显恢复正常,或1天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有效:主观疼痛程度减轻,1天疼痛发作次数减少<80%,>50%;ST段较前有所恢复,未到正常;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5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5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41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74,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随着中青年发生冠心病人群的增加,由于冠心病导致的中青年人群的心理压力增大、心理应激反应强烈,而持续强烈的焦虑和负性情绪,易导致患者糖脂代谢异常,更进一步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原有冠心病[4]。医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应激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相对缓解心理和生理对事件发生的应激反应程度。

本文中,观察组应用多层次、多方位、多水平系统的护理干预进行用药治疗和护理,结果发现,患者主观感觉疼痛减轻,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范围,同力劳力强度试验未发生心绞痛患者,显效率微77.33%,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前血压、心率、每天呼吸困难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次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4周的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相同用药的原理和基础上,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优于常规护理,心率、血压等各项临床指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系统性护理对中青年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掌握、加强防病意识和纠正不良行为等,有效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少玲,苏康勤.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J].当代护士,2013,11(26):23-24.

[2] 钟 灿.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261-262.

[3] 李文英,蒋志梅,曾燕敏.中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29-30.

[4] 袁爱珠,吴红斌,祝览铭.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中青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60-63.

[5] 向宝霞,贾艳艳,翟秋翎,等.心绞痛患者的舒适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31(4):320-323.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猜你喜欢
中青年心绞痛冠心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疗效观察
老年胃溃疡患者与中青年胃溃疡患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中青年与老年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比较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