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洁
【摘要】根据大多数高中生对数学的反映,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更加抽象而且内容多且难。本文旨在分析初高中数学差异,并从四个方面谈谈做好初高中衔接的实施措施。
【关键字】初高中数学;查漏补缺;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初中生经历过竞争激烈的中考,刚踏入高中校门,部分同学猛然发现,高中数学好难。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一旦出现滑坡,就会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学习信心。他们甚至认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没有联系。究其根源,是初、高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此,我结合初高中教学的经验,谈谈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上的一点体会。
一、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内容差异
初中教材内容接近生活,贴近身边实际,知识点少,涉及面窄,难度小,而高中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知识点多,涉及面广,难度大,考试范围广。本质上,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是对初中知识的推广和延伸,如: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问题,初中已略讲,但高中考察难度更高,对学生思维灵敏性要求更高;初中所学的是锐角三角函数,高中所学的是三角函数,把角从0°到180°扩展到任意角;初中已学过概率初步,高中学习古典概型、排列组合应用题与实际应用问题;初中学习平面几何、三视图,高中学习立体几何推理证明,立体几何的三视图求表面积或体积;在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是无意义的,但到高中就有意义,这就是复数……
2.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存在差异
基于初中教材特点和中考考试大纲要求,义务教育呼唤给“学生减负”,降低中考数学考试难度,删减的部分难点或者把一些难点放到课外阅读自主学习中去,从而把初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而到高中,高中老师基于高中教材和高考的要求,时间有限而知识点多,讲题快,题型灵活多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做出改变,进行适应。
初中生在学法上,单纯模仿做题,模仿老师的思维推理,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高考并没有减轻数学的难度,知识点多,反而加大创新题目,单纯地模仿老师做题,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高中生在学法上必须提高自学能力和自我思考能力。数学新课标改革中提出了对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抽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我们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典型的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各种类型的题目,才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自悟能力,从而达到高考的要求。
.初、高中学生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初中生是以形象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为主,而学习高中数学,需要以理论型抽象思维为主。如果不适应高中思维就会导致成绩大幅度下降。要学习好高中知识,学生就要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且勤于总结的好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的实施措施
1.从学情出发,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点查漏补缺
高一数学老师不要急于上新课,而要先对高一新生的初中知识进行摸底考察,特别考察初高中衔接知识点,再花两周时间,巩固加强初高中衔接知识点,并建议增讲以下内容:
《数与式》中补充几个重要乘法公式:a3+b3=(a+b)(a2-ab+b2);a3-b3=(a-b)(a2+ab+b2);(a-b)3=a3-3a2b+3ab2-b3;(a+b)3=a3+3a2b+3ab2+b3(a+b+c)2=a2+b2+c2+2ab+2bc+2ac;n次根式的意义和性质,分母有理化;
《因式分解法》补充: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待定系数法;
《函数与方程》补充: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与变换,给定区间上的最值;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高次方程的解法,分式型函数 的图像与性质;
《不等式》补充: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分式不等式及简单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几何初步》补充:圆性质、三角形四心的主要性质。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两周的学习时间,可以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在平常的教学引入中,也要注重旧知识得复习,用学生熟悉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过渡到高中数学中来。同时,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给哪些不适应同学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
2.从学法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且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建议如下:
(1) 课堂上做到“三个超前”
①超前预习;老师讲新课之前提前预习,先做出初步笔记,画出疑难点。
②超前做:提前做一些经典例题,写好思维,老师上课时再认真思考对比。
③超前总结:老师做完解答后,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总结;
此外,数学笔记也很重要。对专业术语比较强的数学定义、定理,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概括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不同的侧面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2) 课后学会“两种复习”
①及时复习:深挖理论和例题,加强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理解:例题学习—
—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深入思考,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②单元复习:整理、串联知识点,形成知识框架,归纳典型例题,有利于以后复习,归纳基本思想和数学方法,使解答达到更高层次。
做好错题本,使很多的整理方法,把平時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推理记录下来,以防再错,争取把错因弄个水落石出。
3.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整体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老师可以尝试开展小组学习,根据学情,高考易考点、难点等编写导学案,在学案中灵活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思考,组内成员围绕导学案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合作交流,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让积极分子带动后进分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组内成员共勉互进,更好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4.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组织教学,促进思维过渡
七年级的数学学习,重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八年级重在加强推理训练,九年级则通过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为理论型思维打下基础。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情,合理设计教学程序,使教学既要符合学生思维结构所具有的水平,又要有一定强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子吃,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对高一新生有积极推动作用。初、高中数学教学不仅是教材内容的衔接,更是思维能力、教法学方法的衔接。通过有效的手段,可以使两个阶段的数学教学实现顺利过渡,学生学习的高效性得到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