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 潘志新
摘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中,中西文化之间的多元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思维方式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深刻含义。中西方的哲学思维,因为其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主要对实用价值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西方哲学对自然知识的认识有着较高的追求,特别强调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在这两大文化体系之下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其特有的特点,并且两大哲学思想都存在着值得对方学习的地方。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各自特点的比较,了解我国思想文化的优秀内涵并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种思想共同借鉴互相学习,从而在其中得到有效的启发。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从不同的方向出发,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行。本篇文章对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进行比较讨论,为这两种方式的整合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维方式;比较
前言
中西方的哲学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是形成差异的基础。哲学思想是国家文化的本质内涵,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其根本任务大同小异,最主要的任务是需要解决人的安身立命与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如果不对人的价值进行基本的关注,那么哲学的存在就变得毫无意义。在中西方哲学的形态上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并且哲学的观点也有着不小的分歧,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同时,要想找到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面的交合点,就首先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做出分析。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通常人们会认为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体悟性思维,而西方的思维为逻辑性思维,这种划分也不能说有什么错。在西方哲学的不断发展中,出现了一套精密的逻辑理论并且以这套理论为依据对自身的思维进行训练与指导,这样一来使其展现出了逻辑体系的全面的构建。这套逻辑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人对价值的终极关怀。对于西方哲学而言,哲学家们大多数都是在这一套逻辑中进行思考与探索。但是中国的哲学思维的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哲学不会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逻辑,再接着用相关的规则将其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其主要是在保持对象的整体然后对总体的内涵进行感悟与思考。西方的终极对象在中国哲学中是以澄明之境的形式而存在。基于此,中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主要主张对个体的感悟,但西方却关注逻辑的思考。其次,中国哲学家对伦理政治方面的追求远远高于对自然事物规律的探究。从孔子、孟子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来看,他们多是从主观的精神层面出发,一人为中心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对自我主观精神的满足而忽视了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而在西方的哲学思维之中对个体的把握更加重视,并且更加关注事物之间的差别。从最早的希腊哲学对水是世界本源论点的提出,到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世间万物的不同形态都是通过原子的排列顺序的不同而展现的。对于西方的哲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对单个物体进行分析,专注于找寻整体中的差异。通过将客观世界进行不同层面的区分,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分析与探索,更大限度的展示出世界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接着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从而使事物之间的规律得到展现。在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家们依靠科学的力量,使哲学的发展不再被神学所束缚,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在对神学提出挑战之后,西方的哲学更加的注重经验与实证,与此同时出现了两大哲学流派: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他们通过科学与理性的思考,使用实证或者思辨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了探讨,因为这样的举动,对之后的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对中西方的哲学思维进行比较的时候,可以发现,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不但抽象而且不是特别的严谨,但实际上中国的思维体现出了一种系统或者整体的论证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个体思维模式有区别,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在学习多门科目相融合的学科的时候就需要以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对其加以指导,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发现其具备的共通特性,对这些共性的研究能够将不同学科联结起来使科学研究的效率增快。反观西方哲学的分析方式,虽然能够将有的问题进行细致化的研究,但是如果没有整体的宏观眼光对问题进行分析,可能会出现研究过程中的障碍。当前的社会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对各大学科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尤其是一些学科的研究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协助进行。这时候使用中国哲学的思维就能够对学科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尽管如此,中国哲学整体论的观点有益处的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在对事物的分析与考察方面,不能够做到更加的細致。这样一来就出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维逻辑的分析不充分,进而对科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效果。
中国的哲学家更加注重对政治与人伦进行研究,他们通常会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客观的规律并不会做出过多的研究。比如孔子的“罕言天道”之类的语言,能够明确的感受到他对主体精神的研究,对客观的规律不论。中国哲学家们都以自我精神为出发点,对主体进行冥思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体悟中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而且,中国哲学不仅仅是主张从主体出发对客体做出讨论,而且也提出要按照其本来的面目对事物做出客观的认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不能够脱落主体的思维。但是西方哲学家们与中国的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加注重实证和思辨,西方哲学家关注的对象是客体的世界,因此形成了对逻辑性与思辨性思维更加关注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对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西方的思维方式过意拘束,因此显示出了死板的特点,使思维的发展不够灵活。而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过多的强调对事物的改造与利用。但是对于中国的思维方式而言,又更加注重于主体,这样就造成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不能够很好的进步。因此,中国的科技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但是不得不说,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却对启发人的灵感与激发创造力而言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对循环思维更加重视,但是西方则对线性的逻辑思维有更高的要求。通常情况下,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提出世间万物都是在循环变化的,并且坚信这一规律是符合事物的运行规律的。但是西方思维更加注重逻辑,因为逻辑学对因果的关系更加重视,世间每样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原因,有因才会有果,并且这两个关系不能错乱。在近代所发展出的数理逻辑是对这一思维方式的全面体现。
但是,也不能通过上述的区别就将两者进行简单的理解,其实除了差异性,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长时间一来,人们很难将中西哲学之间存在的交汇产生联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过于注重二者之间的差异而将联系忽略了。人们是很希望中西哲学可以相互融合,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又过于明显,这样一来就使得二者的融合效果不明显。思维方式不仅仅是形式或者特点,同时是具有特定模式的思维活动,所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逻辑与直觉的统一特性。首先,思维是产生认知的逻辑活动,通过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一整套的知识系统。其次。思维活动又是一种直接的活动,因此思维在形成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感悟。通常情况下,思维的成知活动与感悟之间都是互相渗透的。从这一点而言中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不能脱离逻辑与直觉而单独存在的,只不过中国哲学更加注重与直觉与体悟,而西方哲学更加注重逻辑与知识。西方的思维方式推动了其科技的发展,使西方的科技要远高于中国,但是这种思维却注重科技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的发展,使得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损坏。虽然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无法推动科技的发展,其中却有着令人深省的丰富内涵体现出了我国哲学家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中国的哲学家更加重视客观的世界,人与自然都是循环的主体,这种思考方式在现代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出现差异性思维的原因
思维方式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构建的主要观念模式,其最本质的根源是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它是依赖于社会物质的,但是一旦有了稳定的思维形态之后就会变得独立起来,同时会形成思维的惯性与定势,这会对之后的社会物质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到导向的作用。中西哲学思维上的差异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发展都是沿着一定的轨迹进行,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的,而中国的文化发展受到了道教与儒家的影响,其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出整体性。从古代的希腊与中国进行比较,能够分析出出现中西思维差异的源头与其存在的特性。第一点,从社会背景来讲,古希腊对个人的特性与自由更加的重视,而反观中国则是强调社会主义关系,是集体主义的社会。这两种不同的特征导致出现了对科学与哲学的不同问题的解答。第二點,以社会认知系统而言,中国与西方的不同哲学认知在各自的社会发展背景中构建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由于中国人的生活更加的具有社会性,其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上,因此是中国人形成了依赖性的自我结构。但是西方的社会关系很简单,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客体以及自身上,在这样的认知下,社会组织对认知的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中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认知的特性。并且将这一特性很好的保存了下来,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东方人主要以情境作为中心,而西方是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更加的被动,而西方更加主动争取。最后,从生态背景方面来看,中国的文化发展是从农业社会发展而来,这种社会之下等级分明,对等级的和谐有着要求。但是古希腊而对文明发展却不完全的依赖农业的发展,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对狩猎的依赖性更大,这样的行为对个人的要求更加的严格,因此在这样的生态背景之下使得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加偏向于个体,不同于中国的社会人际的取向。这两种思维模式与社会的实践相关联,两者之间存在着促进的关系。实际上造成中西思维的不同,主要还是由于中西方的社会文明的发展中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差异。在中国,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原有的社会体系进行改革,而是在原有的体系中又重新建立了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社会体系与政治制度,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人不是以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样的社会关系使中国人对人际关系过于重视从而忽略掉了自身之外的自然体系。因此这样以人为基本的体系使中国哲学思维被感性所占据。而在西方的社会中,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不同于中国,其中经历了很重要的社会变革,将以血缘为纽带的体系完全打破,从而建立了新的以个体为主体的世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世界是异己的世界。而由于西方文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之中,因而形成了注重思辨的思维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国以“天人合一”作为思想文化的主导,而西方则是以“主客二分”的思想为主导,这是造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
结语
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中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各自的缺点。在全球文化融合与冲击的背景之下对中西方哲学思维的差异进行探讨,在新世纪的哲学思维的发展中,要使两种思维方式互相融合,共同协作才能使哲学思想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卓.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油画与中国宋元时期文人绘画题材的哲学思维方式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陈爱梅,枫叶.批判的思维方式——中西哲学融通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6,05:47-49.
[3]梁红梅.中西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异同及其当代启示[D].延边大学,2016.
[4]韩涛泽.中西哲学之比较与会通中树立“文化自信”[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3908:1-6.
[5]胡海波,孙璟涛.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05:24-30.
[6]宿光平.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兼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不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6-8.
[7]白锡能.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比较[A].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黑龙江大学.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黑龙江大学:,2016:1.
[8]张倩.从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差异探究中西哲学融通之路[J].商,2016,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