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年
摘 要:初中物理学科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变得十分有必要。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落实新课改下提出的为学生发展进步的教学理念,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初中物理;实际生活;实验教学;合理问题
乏味、沉闷的课堂气氛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常态,但是如今我们处在新的时代之下,所以我们要创新、求进步,告别传统教学中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进步的教学模式,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烘托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陷入到学习物理的状态当中,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优化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到初中物理课堂中作如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联系实际生活
物理是一门生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力、热,其实都是对物理知识的应用,所以唯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才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发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全力学习物理知识,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内能的利用》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耕、织、运、作、行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获得动力的,同时为学生介绍了热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了解了四冲程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然后,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油机工作过程的动画,使学生知道了压缩冲程和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对比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模型和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了二者的异同。之后,我为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热机工作时的利弊,唤起了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我让学生谈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孜孜不倦的追求,意识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切实实现了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二、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学生高效理解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匮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利用新时代下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增光添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有动力学习物理知识,以求达到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节时,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了实验小组,要求学生探讨测量一个额定电压为2.5 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然后,我派小组代表回答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电路图以及实验表格,使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之前设计出了正确的实验方案,并为学生介绍了实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各个元件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正确完成这一实验之后,我引导学生做了我在课前设计好的有关实验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了实验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此实验的理解。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注重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领会和理解了小灯泡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不同,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三、提问合理问题
若想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无法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若是教师使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定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基于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可以将有关授课内容的合理问题渗透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两种电荷》这一节时,首先,我对学生提问道:“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由此引入了新课,使学生了解了摩擦使物体带了电荷。然后,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先对这节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紧接着,我通过具体的实例为学生介绍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使学生知道了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和工作原理,了解了电荷量及其单位。之后,我为学生介绍了导体和绝缘体,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最后,我让学生谈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提出和授课内容相关的合理问题,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深深陷入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状态当中,大大提高了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总而言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生投入课堂学习状态中的保障。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2):157.
[2]劉萍.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学周刊,2016(23):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