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政策的逐步深入,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为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效率获得全面性的提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并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筛选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学策略指导,师生之间能够形成有效的教学沟通,从而使学生是数学学习效率获得显著提升。
关键词:多样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为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整体性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筹划。首先,教师需要采取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以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教师可以施行分层教学法,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知识学习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师看来,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保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动态化、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从而极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故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融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性的分析,真正理清其中的知识内涵,并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其次,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课堂表现,以及课件的教学重点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的深度,使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圆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最后,通过教师的教学指导,学生可以对圆的知识有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极大程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法,改善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在学生进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期间,教师应当围绕数学教材内容的知识重点进行分析,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指导。教师应当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目标,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改善其知识水平。同时,教师应注意对数学知识的整理,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纠正,切实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过程中,需要使任务能够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促进初中学生的知识讨论,和相关问题的对策分析。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关于“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合作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思考对应的问题。因为学生初步接触相应的问题,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不甚清晰,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知识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教师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其次,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问题思考时间。对于现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通过良好的问题研究和讨论,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教师需留足问题思考研究的时间。最后,教师应教授学生相应的问题反思方法。通过学生对自己研究问题后的反思,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深层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深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分层教学法,优化学生知识理解质量
在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期间,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根本在于对知识的回顾、使用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设计对应的课后练习题目,用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相应的知识回顾练习。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是,学生的课后作业分层练习,需要具备相当的训练难度。这样才能够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切实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最佳方案”的问题之后,需要结合实际的问题,为学生设计难度层次不同的问题,用以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训练和检验。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后训练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努力解决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所有问题。通过教师的作业分层检验教学,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通过努力钻研,尽自己所能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知识认知限制。
综上所述,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系统性分析。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性分析,以及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获得全面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仁忠.有效结合微课的辅助与整合功能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J].才智,2018(17):112.
[2]施勇.如何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更好运用差异化教学方法[J].内江科技,2018,39(05):157+148.
[3]孙柏德,唐晓红.善用小组合作 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