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丽
摘 要:我校地处我区偏远乡镇,经济水平在全区排名并不是太好。家长务农、务工是主要收入来源。全校800多人,特殊家庭学生有43人,占到5.5%,这其中就包括单亲(一方亡故)、单亲离异、残疾人家庭、重组家庭、贫困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家庭、孤儿或类似孤儿家庭。类似孤儿家庭,比如父亲死亡,母亲改嫁,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这些孩子因为家庭的不完整,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而我们学校教育中也存在各种问题,缺乏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殊关爱。
关键词:特殊家庭;特殊关爱;学校教育
一、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性格胆怯内向,不爱与人打交道
自卑胆怯是特殊家庭学生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容易出现的心理。她的家庭不完整,有各种问题,得不到来自家庭的保护,她们的世界缺乏足够的爱,更对比同学伙伴的家庭,自惭形秽,甚至有时候被奚落笑话,因为情绪更加低落,更加不与人交流。尤其是在农村,特殊家庭有时候也会听到来自乡亲的评论,家长的自卑与坏情绪也极易传递到孩子身上。
(二)行为暴躁,情绪容易激动
很多特殊家庭的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心理十分敏感,一点小事情也会引起比较激烈的反应,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或许一开始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久而久之泛化到其他行为中。
(三)没有毅力,缺乏监督,生活学习没有激情
特殊家庭,有各种类型,不管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贫困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庭,父母忙于生计、身体不适或者缺乏足够的文化,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精力来监督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得到来自家庭的监督。因此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是极少数。
(四)不服校规校纪,行为举止随心所欲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情绪空虚,就想在其他方面找存在感,吸烟、打架、逃学、沉迷游戏、在学校到处惹事生非。尤其是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同伴的信任度开始超过父母、教师。最明显的是到了初三,男孩子生理心理都发育都赶上女孩,个头也高了,觉得自己也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了。开始纠结一帮小伙伴,公然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威胁别人、以借钱为勒索钱、甚至打架。这种学生在学校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最难管的学生。屡次管教,各种苦口婆心,仍然屡教不改。而来自家庭方面,却不配合。有的家长也无计可施,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令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早早尝到了生活的苦难和挫折,反倒比一般家庭学生更加懂事、更加上进。举个例子,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X同學。曾经是品学兼优的学生,独生女,父亲经商,家庭美满。但是有一个学期一开学就发现不对劲,作为班干部不再像以前那样热心班级事务,做老师的小助手,而是畏首畏尾,整天发呆,课间看窗台的花,一看大半天。后来了解情况,父母离异,父亲有外遇生个小弟弟。这个女生,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要保护我妈妈,爸爸是骗子。”本身情商就高于普通学生的一个学生嘴里说出来,我也是吃了一惊。经过一段时间得调适,她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F同学,家境穷,父亲46岁才娶了他的精神病母亲。他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除了学习成绩一般,其他的表现真的可以称作是一个好少年。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找妈妈,看妈妈跑哪里去了。别的孩子假期可以玩,他的任务是做家务看着妈妈,可以给爸爸腾出时间来去下地干活。
二、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是教书育人地方。不仅要教会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知道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班主任或许能察觉学生的心理不对劲,但是工作中事务繁忙,有时候也没有耐心对个别的学生进行持久的特别关注。各任课教师更是只顾学生的成绩,平时很少去询问学生的家庭。作为农村学校,考虑到家长的文化水平低,家长的务工等情况,很少像城区学校一样每天保持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因为更无法知晓。尽管我们明白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性,但是整个教育体制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要求的。因为围绕这个指挥棒,我们教师的工作侧重点努力追求学生的成绩,教会学生知识。
我们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都是十分有用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却抛弃了具体的知识,甚至是工作多年完全忘却。只凭自己的经验来管理教育学生。教师是专业技术岗位,我们的适合这个岗位不仅仅是我们具有的专业知识,也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别的行业的人没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都是一刀切。很少特意关注某类群体。并采取某些具体的教育对策和活动方法来帮助他们。导致这些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出现了各种心理苦恼和问题,无人诉说。学生累积的心理问题极易以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无人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当你发现学生已经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时,已经很难管教了。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农村初中教师,工作多年来,看到特殊家庭学生的行为、心理出现的偏差,很是着急。也想用自己的所长,尽可能帮助他们。也希望学校、家长都能配合,共同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度过人生的叛逆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2011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纪义鹏《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