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创造力发展的萌芽时期,幼儿具有较强的潜能,并且随着幼儿的成长,这种创造潜能会逐渐变化为具体的创造力。幼儿的创造往往不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对幼儿个体的成长来讲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关注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策略,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能力;策略
在过去的幼儿教育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育人观和育人方法存在著一定的问题,导致幼儿教育走向了误区,越来越倾向于小学化,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幼儿教育应当区别于中小学教育。教师应当使用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科学教育手段,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为幼儿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室环境
教室是幼儿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创设富有创造力的教室环境可以在帮助幼儿积累经验的同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能够时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创设教室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根据幼儿园教室的客观情况来创造性地使用地面、墙面、柜面等资源,创造出满足幼儿兴趣发展需求的教室环境。
比如,根据大多数幼儿都喜欢绘画的天性,教师可以在墙面上布置黑板布,并组织幼儿展开相应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能够在班级里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绘画天赋,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另外,在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教室环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如对于小班的幼儿要注重教室环境的情景性,对于中班的幼儿要注重操作性,对于大班的幼儿则要注重探究性,等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出创造性教室环境的教育价值。
二、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室外环境
自然环境是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最重要源泉,但是在现在的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向着“精细”“科技”的方向发展,幼儿与自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各种高端的教学设备充满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对幼儿的创造能力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幼儿亲近自然环境,引导幼儿了解基本的自然生态知识,使幼儿教育回归生活。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命意识和科学态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种植类的小活动。可以让幼儿独立进行,也可以将幼儿分成各个小组,然后带领幼儿在专门的种植区进行盆栽种植,让幼儿经历从种植到收获的一整个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能让幼儿获得播种的喜悦,有助于拉近幼儿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幼儿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比起呆板的科技教育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
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创造机会
由于缺乏直接的经验,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现象的。因此,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只有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创造资料和探索空间,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使幼儿产生创造成果。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创造、成长需求。
比如,在手工课上,教师要将纸、笔、胶水、积木等幼儿经常会使用到的东西放到幼儿伸手可得的地方,确保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阻碍,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总之,幼儿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的外力支持的。而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负责人,需要积极为幼儿创造相应的条件,在保证安全、舒适、环保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创意,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的创设活动中来,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会不自觉地对身边的人进行模仿,而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应当与幼儿建立起和谐平等的关系,让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和可靠,能够自由地表达自身的见解,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并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教师要多方观察幼儿,积极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探索幼儿的内心世界,找出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幼儿达成共识,构建创造性的和谐课堂。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的主动权在于教师。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做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主体意识,关注幼儿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与自己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幼儿才能放下戒备心,乐于展示自己的独特想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想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幼儿未来创造能力的全面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针对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培育策略展开了一番叙述。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幼儿教师要保持开放、健全的教育心理,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成长,为幼儿的创造能力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提升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实现对幼儿的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苏淑英. 4-6岁幼儿创造力课程开发及效果评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高璇. 科学探究活动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