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解放
摘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在苦苦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美国心理学家C.R.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反思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提了一下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人本主义 有效教学
一、平等和諧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首先,教师应确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独立人格尊严和巨大发展潜能的主体。例如:在布置作业时,不妨考虑其它几门科目的作业量,以及这个章节的难易程度或者学生的差异等因素进行布置,以便学生建立对老师的信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切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己,做作业的意义是能促进学生个体自身的成长。
二、鼓励性评价原则的实施,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罗杰斯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当学习的负担压力越低时,学生越容易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取得进展。课堂上,课间休息时,教师给予学生几句理解、肯定的话语,几行赞美的批语,几个默许的微笑都可能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加油站。“试试看,你能行的”,“别着急,想想看”,“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比起“你真笨”、“这也不懂”等讽刺挖苦的语言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教师善于用语言、表情及肢体动作,向学生表达和善的友谊和真切的关怀,以此帮助学生减轻压力,树立自信心,增强求知欲。
三、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罗杰斯认为,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维背后的兴趣、动机、意向才是数学教学中始终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爱上数学。数学是一种和谐,一种亘古不变的永恒规律,具有其独特的美。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擅于发现并向学生呈现数学之美,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圆可以用一个代数方程(x-a)2+(y-b)2=r2来表示,还有更多无比美妙的曲线与方程无不体现形与数的完美结合,充分展示了数学的“和谐之美”,“对称之美”。相信当教师自身培养起这样的感情时,才能感染学生,使之共同经历这种思维的热情。
(2)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数学教学中,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具有相对于学生目前认知能够经过努力得到解决的难度,即所谓“跳一跳就够得着”,最能激起学生的思维,收获成功。一位诗人说,“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教师有意识的营造使学生不断取得思维成就的环境,让学生不断在思维成功的幸福中取得良性循环,从而越学越想学,越思越灵活。
(3)用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许多值得纪念的史实。以数学发展史创设情境,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丰富数学知识,开拓思维,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函数时,给学生讲述函数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函数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使学生从发现、创造的角度去学习知识。
(4)创设情境让数学生活化。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问题是学生看的见,摸得着的,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更容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即当学生觉察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有意义学习就会发生。当然,数学使用的价值是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创造的,例如:在学习数列时,让学生去了解工人师傅们建造三角坛的方法,结合数列知识,进行计算,巩固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所学知识的生动背景和真实事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是自己参与的学习,也只有自己参与的才是真正的学习,从而会显得轻松。当“学生主体”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逐渐被强化并实践时,它的作用比强迫的效果要显著的多,意义也更加深远。
人本主义教育观意义是深远的,正在不断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但在迁移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情况,取其之长补我之短,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的数学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晓英.浅谈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