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红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深化,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发展。在近些年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解题能力是其在小学阶段所要培养的必要能力之一,也是其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之中,教师就要能将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现学生数学能力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关键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也符合社會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而在如今,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已经受就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小数学学教师,就应该能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重视起来以小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达成对学生相应的数学解题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仔细阅读审题,获取题目要求
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审题,若学生不能通过审题的过程对相应题目的要求与条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学生就很难能对相应的题目进行有效的解决。而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审题教学的作用重视起来,而学生在读题时往往也马马虎虎,在简略的读完一遍题目之后,也不能对整个题目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解题时还要多次打断自己的思路进行再度审题,使得学生的解题能力较差,且答题的正答率也比较低。针对这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做出改变,将阅读审题的作用重视起来,开展有效的审题教学,教导学生如何进行审题,从中获得相应的条件与问题。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审题训练。第一步,从问题入手,探寻相关题目的考查方向。第二步,教师要求学生将题目中所给予的相关信息全部找出来,并罗列在纸上。第三步,通过细细读题,找到题目中所给的相关关系,明确具体的解题思路,再从题目中所给的条件中挑选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通过深入的思考,达成相应问题的解决。像这样,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来开展审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本题的出题方向,进而明确本题的相应条件。
二、开展一题多解,提升学生思维广度
所谓解题训练,最重要的不是培养学生的解题速度,而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进而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为了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能开展一题多解的训练,让学生在进行解题时学会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究,扩宽自己的思维广度,实现多元化解题。通过此过程的长期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大幅提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帮助。
例如,在进行追击问题的解决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从多个方面使用不同的题目解决方法对相应的题目进行解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题多思的练习。即在进行相关题目的思考时,对题目中所给予的所有条件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其中所涉及的多种解题思路。然后在学生明确了相关的解题思路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具体操作,看可以通过哪些不同的方法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求解。在学生完成了相应方法的解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再让学生思考在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操作起来更简单更方便,使学生从中找出最优解,明确最佳的解题思路。像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使学生在面对一个较难问题的解答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训练学生编题,增强学生思维深度
编题即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出题人的角色,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去进行相关题目的设置。编题相对于解题而言,其需要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更高。通过编题训练,可以实现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思考深度。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学生调动起来,鼓励学生们开展编题训练,并将其所出的题目交给其他学生进行解答。
例如,在学完分数除法之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编题训练的方式开对相应的知识能力进行锻炼。在编题时,教师要能鼓励学生将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混合在一起进行出题,制作一些综合性题目。在编写出相应的题目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先自己将自己编写的题目解答出来。在教师确定其结果正确之后,再让学生们相互交换题目,看哪些同学编写的题目可以把自己的小伙伴难住。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所编写的题目中,挑选一部分题目制作一份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像这样,让学生通过编题训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出题人的身份,有效提升其思维的思维深度,达成其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为了达成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相关核心素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能从审题训练、一题多解、编题训练三个方面开展对学生的培养,进而达成对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熊晓锋.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5):212.
[2]杨永芳.小学数学数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