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如何“举一反三”

2019-09-10 07:22吴素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内心世界习作

吴素红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习作教学其实也是一个“举一反三”的过程,这里的“一”可以是一个例子、一个命题、一句话、一个观点等。这里的“三”就是现象,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象。在教学中抓住“一”进行解构,继而挖掘“一”的内涵,感知“三”的精彩。从“一”到“三”,引领学生走向言语能力多元化的发展。下面,我以“成长的

烦恼”习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聚焦一个话题,多视角开发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最大的难题是不知道写什么。一提到成长的烦恼就是作业多、没有自由、成绩不好。一个班级的作文就像从几个模型里做出来的一样。其实,“成长的烦恼”是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画同心圆,可以引发出无数个习作的小话题。

1.打通思考路径

“同学们刚才纷纷说了自己在学习上的烦恼,有没有其他的烦恼呢,比如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让你苦恼的地方?”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人觉得戴眼镜特别不方便,有人嫌自己太胖,买不到合适的衣服…… “同学们与同桌、朋友相处时有没有小小的烦恼呢?”“在家里,与父母相处时有什么烦恼呢?”“成绩不好有烦恼,成绩好就没有烦恼吗?中等生的烦恼是什么?”聊向四面八方,打开学生的思维,丰富习作素材。

2.围绕热点话题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许多家庭有了“二孩”,二孩时代的到来,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肯定会产生许多微妙的变化。我调查了一下,班里39人家中有二孩,16人自己就是二孩,8人是独生子女。于是,就“二孩”现象,围绕“你的父母偏心吗?”“家中的弟弟妹妹对你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你就是二孩,如何与哥哥或姐姐相处?”“你希望自己有个弟弟或妹妹吗?”这些话题与学生交流。打上时代烙印的特色生活是习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3.形成习作架构(如图1)

二、凸显一个难点,多渠道实施精准帮扶

本次习作教学面对的人群是高年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习作基础,基于“以学定教”的理念,抓住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困难,顺势引导,精准帮扶,突破难点。

1.破译自我,慢镜头扫描心理

翻开学生的作文,大多数心理活动描写少。特别是写“成长的烦恼”这样的作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写好心理确实是一个难点。班级里有对组合引人注目,一个身高1.75米,一个身高1.35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事人写了自己身高的烦恼。

比赛结束了,大家站成一排让老师拍照片,老师跑过来对我说:“刘欣,陈浩太高了,你就不要站在他旁边了。”我脑袋瞬间“嗡”的一声响,顿时满脸通红,如果地上有条缝,我肯定会钻进去。

——《个子矮的烦恼》

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极力地去描写一种现象,却体察不到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捕捉不到内心活跃的语言。因此,要引导学生破译自我,捕捉心理活动的轨迹。那么,如何破译自我的内心?我经常会采用“慢镜头”的方式“扫描”学生的心理。

(1)脑袋瞬间“嗡”的一声响,“我”心里会想些什么?

(2)“我”滿脸通红,内心有什么想法?

(3)如果地上有条缝,“我”肯定会钻进去,“我”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从这三处入手,添加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有了支点,有了阶梯,知道如何去捕捉心理活动的轨迹,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文章也有了活力。下面为学生习作修改后:

……我脑袋瞬间“嗡”的一声响,啊,老师,你可不可以不要提醒啊!这是在我的伤口上撒盐啊!呜呜,呜呜,今天是哪根神经搭错了,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跑到陈浩身边,快走!快走!我顿时满脸通红,感觉所有的目光都向我射来,所有的笑声都向我涌来,呜呜,呜呜,都上六年级了,我的身高还停留在1.35米,如何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要是地上有条缝,我肯定会钻进去,再也不要出来!

——《个子矮的烦恼》

2.适时总结,不断丰富心理

如何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飘忽不定、稍纵即逝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敏感度?需要慢镜头扫描式的训练,更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从各个角度走进学生复杂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找到其内心世界隐藏着的神秘的习作力。习作讲评课中,我和学生总结了不少心理描写的方法,下面呈现的是其中的几种心理描写法:

纠结式:“一边是嚷嚷着要绝交的表妹,一边是我学习的好帮手,她俩闹矛盾,我该帮谁?如何劝说?爱在左,情在右,真是左右为难啊!”

——《和事佬难当》

解嘲式:“不就是头上多长一些白发吗?有必要大惊小怪吗!我何必要在意他人的眼光呢!算了!算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少白头的烦恼》

冤枉式:“妈妈,明明是弟弟捣乱砸坏了电视机,你怎么就不问问事情的前因后果呢?你怎么动不动就对我批评一通呢?我好心看管他却得来这样的下场,真是比窦娥还冤啊!”

——《被夺走的爱》

……

三、关注一个问题,多引领把握生命航向

教师应从学生的习作中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面临的问题或困惑,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引领。

1.宽容思想,尊重儿童天性

每一篇习作都是学生心灵之声的产物。如:

“你们看,她额头这么大,前面头发真少啊!”每次听到这话,气得要吐血,真想一脚把他们踢飞,以解心头之恨,但我还是忍住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位小作者因发际线太高而心生怨气。

在校门口遇见她,也只是简单地微笑,彼此道声好,再机械般地走进教室。上课时,我努力使自己的目光移到黑板上,但心神无法抑制;下课了,我也不和她说话。我发现,这样子不仅使我对她的好感度直线上升,更是把自己折磨得痛苦不堪。

——这是一位青春期男孩的痛苦。

不要绑架学生的思想。没有什么是不能写的,允许学生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宽容学生的自由思想,把心中的不快、烦恼、忧愁、恐惧、渴望、牢骚……尽情挥洒。让学生的思想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生命航向。

2.疏导心理,关注生命成长

习作中有不少学生吐槽二胎就是一个祸害,不应该来到这世上;一听到老师布置作业就头疼;一定要离家出走,一定要离开父母的管制……这些学生的思想特别偏激,他们是在用放大镜看待自己的烦恼。学生之所以能毫无顾忌地坦诚自己的烦恼,是因为他们需要我们的倾听,需要我们的参与。在讲评课上,我经常围绕某一个话题和学生展开讨论:“你的弟弟妹妹有没有给你带来过欢乐?”“想一想父母平时是如何照顾我们的”“学生时代,你的目标是什么?”……讨论的过程是学生观点碰撞的过程,是学生心理调节的过程,是教师潜移默化引导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比如那个在结尾写要离家出走的学生,在一番讨论后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了修改:“我的第N次作战计划失败!老妈还真是我的克星,难怪我总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受!”把心中的怨气变成一种幽默调侃,或者变成一种愿望,这不失为解决烦恼的好方法。

通过“一”把握习作教学的本质和规律,通过“三”清晰地呈现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习作教学就是“一”与“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习作是为他们正确认识世界、表达自己而服务的。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内心世界习作
微趣图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打开女强人的内心世界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习作展示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