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刚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 焦 筋 疲 喘 截
要写的字: 告 筋 疲
教学设计
一、理解题意,初读课文
1. 看寓言故事图猜名字,引出寓言体裁。
2.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用组词法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拔苗—帮助—生长)
3.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4.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二、随文识字析词,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习词语“巴望”。朗读课文第一句并引出“巴望”一词,让学生通过换词法了解“巴望”的大意(希望、盼望)。为什么不用“希望”“盼望”,而是用“巴望”呢?由此引导学生对“巴”进行析形索义。“巴”的篆文写如“■”,像一条张开大嘴的蛇形,蛇是附在地面爬行的,故用作动词表示紧贴着。例如:爬山虎紧巴在墙上;膏药巴得很紧。还有我们平时说的“锅巴”就是紧紧地巴在锅底的。由紧紧地贴着引导同学们理解“巴望”就是眼巴巴地望着,也就是时时注意,紧紧盯着,时时想着。正是因为这个种田人如此的“巴望”,才会发生后面匪夷所思的举动。“巴望”是故事的引发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因为……所以……”进行下面的完形填空:
A.因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
苗长得快些,所以(天天到田边去看)。
B.因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
苗长得快些,所以(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2)学习词语“焦急”。从上面B句引出“焦急”一词的学习,“焦”是本课的生字,可引出其金文字形“■”以及下图加深理解。
提示学生,“焦”由“灬”(火)和“隹”(短尾鸟,如“雀、雁、雄、集”里的“隹”都是鸟形)会意而成, “焦”字就是在火上烤鸟,由火烤鸟时先是焦黄,再往下烤就变成了焦黑,由此引发内心如火烧火烤一般着急,烦躁。再让学生运用换词比较的方式通过朗读体会词的意思:
他盼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在田边着急地转来转去……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2. 学习第2自然段。
(1)品味词语“一棵一棵”。由种田人“终于想出了办法”的“终于”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之前他“转来转去”想办法时经历的”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想辦法”过程,而这最后想出的“办法”就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可让学生进行如下的词语比较:
一棵棵往高里拔。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一棵棵”显得轻松容易,甚至一手就可以拔好几棵;而“一棵一棵”则是拔完一棵,再拔另一棵,满田的禾苗,如此“一棵一棵”地拔,那该多累呀!由此引出“筋疲力尽”一词。
(2)理解词语“筋疲力尽”。由于是“一棵一棵”地拔,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就“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结果自然就是“筋疲力尽”了。“筋疲力尽”的“筋”是本课生字,“筋”由“竹、月(肉)、力”三个部件会意而成,意为肌肉筋条像竹皮竹篾那样有韧性有力量。本义指肉体中的韧带,引申为像筋一样的东西。也可投影一些农村用竹篾勒物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竹篾之“力”,过去农村房子的泥墙内也放一些竹条作筋条起稳固作用,现在的楼房则多用钢筋使之稳固。“疲”字由“病字框”和“皮”组成,“皮”既表读音,也兼表义,当人的表“皮”(主要指眼和脸面)上出现憔悴、困乏等“病”态时,自然是疲倦的表现。“筋疲”理解后再析解“力尽”——力气用尽,通过这样的先分解再组合的方式就能较好地理解“筋疲力尽”就是“肌肉疲劳,力气用尽”的
意思。
种田人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呢?引导学生加上关联词读下面的
句子:
(因为)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所以)弄得筋疲力尽。
相机指导学生书写“筋、疲”两个生字。书写时可结合下面的顺口溜识记形义:
筋
月肉力如竹,条条总坚韧;
连着骨和肉,能松也能紧。
疲
病字去丙换个皮,
好像病得剩层皮;
不想动弹只想睡,
劳累过度用它比。
3. 学习第3、4自然段。
(1)朗读第3自然段,通过重点词语“喘气、累坏、没白费,一大截”体会种田人揠苗后的心理感受。
(2)学习“喘”字。“喘”是形声字,口形,耑(duān)声。“耑”的古文字写如“■”,中横像地面,下像草木的根须,上像从地里生长出来的草木嫩芽,结合“喘”字的构形,可灵活识记为:“耑”是草叶从地里冒了出来,“喘”就是腹内之气不断上涌,从口里急促地呼出来。还可让学生作劳累气喘的表演,以体会“喘”字的形义;而后让学生用“一边喘气一边说”的语气读种田人所说的话。
(3)学习“截”字。“截”是形声字,可引出形近字“栽(树)、载(重)、裁(衣)”,通过比照可发现都有“■”(zāi),而且读音相似,因此是作声旁。“■”是由上面的“十”和“戈”组成,本义就是用戈把物砍断,加“隹”组成“截”就是把“隹”的头砍断,既断了就分为两截了,不相连了。从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合课文“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这“一大截”自然也就是与主体断开了的。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竹子的“竹节”和火车“一节节”的车厢,这里的“节”与“节”是紧紧相连接的,而“截”则是断开的。理解“截”与“节”的区别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词句比较:
“……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禾苗都长高了一截。”
从长高了“一大截”可知这个种田人是那样地“巴望”,那样地“焦急”,还可推知这长高了“一大截”的禾苗自然是与主体断离的间距够大,这与主体断开了的“一大截”禾还能继续生长吗?结果会怎样呢?由此引入最后一段课文的
学习。
(4) 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揠苗助长”的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三、理解寓意,扩展学习
1.通过板书的关键词复述课
文内容。
……巴望……焦急……终于……一棵一棵……
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都枯死了
2. 扩展情节,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禾苗“全都枯死了”的结果,如果你是种田人的儿子,或是他的亲友邻居,会对他说些什么话呢?如果你是种田人,听了大家的劝说,你又会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呢?
3. 最后这个种田人也和大家一样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他揠苗助长也是够辛苦的了,筋疲力尽,气喘吁吁,结果事与愿违,他的教训都写在这首《“喘”字歌》里了,我们大家一起读读——
“喘”字歌
形旁是口声旁耑,
揠苗助长力用完;
筋疲力尽赶回家,
呼哧呼哧把气喘;
违背规律把苗揠,
最后禾苗全枯完。
4.追溯源头,理解题意——在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的意思,可是,“揠苗”与“拔苗”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是《尔雅》,还有一本是补充和解说《尔雅》的书叫《小尔雅》,它是这样解释的:“拔心曰揠。”还有一本叫《广韵》的书也说道:“揠,拔草心也。” 可见,古代的“揠苗”是拔禾苗的心,因为每一株禾苗只有禾心才会抽穗,于是揠禾心,就是想使它快些长高抽穗,结果禾心断离了禾苗的主干,结果全都枯死了,剩下的禾叶是不会长出谷子的。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细究是把禾心往上揠,还是把禾苗连根往上拔,反正都是违反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其结果自然就会适得其反。
5.阅读文言,初步感知古今语言文字的异同。■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