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囿与对策研究

2019-09-10 12:18张孟
高教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空间新媒体

张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对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对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开展的方法、途径等做出了战略性部署,包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等。我们在清醒认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囿前提下,提出以新媒体建设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以“内外兼修”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融合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等对策,切实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化;理想信念教育;困囿;新媒体;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185-03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sive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o make strategic arrangements for th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under the new era of informatization, including "adhering to correct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reate a clear network spac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pagation means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waking up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e propose the correct public opinion orientation to use the new media construc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Keywords: informatization;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embarrassment; new media; cyberspace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对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重大意义,并把理想信念放在第一位,对于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认清信息化视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存在的困囿这一前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研究,才能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囿

面对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网络舆论生态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养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仍习惯于用传统思维、传统内容、传统方法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尚未有效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与特点,甚至尚未把握信息化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话语权’”[1],造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囿。

(一)教师存在的困囿

1. 教师自身对科学理想信念不坚定、不认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关键环节,如果自身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就会极大削弱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更谈不上教学的感染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 教学内容与现实相脱节。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不透,脱离实际讲大道理,照本宣科,回避热点,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从内心里不认同不接受,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热点,才能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说服力。

3.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视信息化视域下各种新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因循守旧,没有因势利导,仍然固守以教师为主导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未能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疑惑点,在教学设计上没有注重对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对信息技术采取排斥态度,导致单一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信息化视域下,教师对慕课课程的开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都存在不足。

4.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度不够。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手段,是辅助于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理想信念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这一点做得还不够。有的环节设计过于生硬,有的环节没有采用信息化教学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以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的研究。

(二)大学生存在的困囿

1. 大部分学生有理想,少部分无理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树立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和远期理想,但其所树立的理想,大多集中在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方面。有少数学生没有理想,或者满足当下,得过且过,庸俗懒散。例如有的学生理想是顺利毕业、找个女朋友、考试不挂科、每天旅游不用工作等,对于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没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2. 在理想信念的认知上,存在共产主义渺茫论。部分学生认为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将来很遥远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一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根源之一,就是以现实否定理想,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因现实复杂而放弃理想”、“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解决这一思想问题的途径,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3. 在价值取向上,受三种错误思潮侵蚀。这三种错误思潮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由于受这三种错误思潮影响,学生在树立理想方面大多只关注自身未来的生活理想,而对道德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深刻指明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努力的方式。

二、以新媒体建设发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信息化视域下,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新媒体迅猛发展,已经在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加强新媒体建设尤其是互联网内容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刻不容缓。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即“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 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在新时代信息化视域下,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互联网充斥的信息不但信息数量非常巨大,而且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有大量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内容,也有不少颓废的、暴力的内容,还有反动的言论和思想,这就给一些辨别力薄弱的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众多的信息中无法辨别真伪”[3]。在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还远未成熟、知识面宽而不精的情况下,面对这些巨量信息,大学生很难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教师必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会学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去鉴别这些鱼龙混杂的互联网信息,提高对互联网信息的鉴别能力。

(二)利用移动端媒体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新媒体中,手机微博、快手、微信、QQ等移动端媒体在师生群体中应用广泛,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犯罪、网上暴力、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消解了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4],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养成产生消极影响。要加强对于移动端新媒体的内容监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一支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开发校园微信公众号、QQ群等,打造校园思政媒体平台,形成有思政特色的信息推送;做好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理想信念教育活动。通过这些途径,有效应对新媒体和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软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更为具体的引导高校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软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目前,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学堂在线等在线开放网络学习平台在建设发展中已部分投入使用,而在手机上已经发展成熟的信息化学习软件也层出不穷。这些网络学习平台(软件),必然带来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利用在线开放网络学习平台、超星学习通、云班课、智慧课堂、课堂派等,使工作活起来,实现线上教育、线下教育的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

三、以“内外兼修”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教师“内外兼修”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新方向。

(一)加强自身理想信念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素养,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教师要首先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真学”“真信”“真用”,才能通过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信息化教学业务能力。要积极关注新媒体、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采取正确的对策策略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网络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慕课课程,研究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组织能力,科学设计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自学内容。

(二)充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

生活化的语言是增强亲和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修订版)第二章,可以将其转化为“为什么要树立理想信念?”“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怎样实现理想信念?”这三个教学问题设计。另一方面将教材中的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并关注90后、00后的网络流行语,将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风格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运用网络话语表达理想信念的相关理念和思想,学生就更容易产生认同感。

(三)精心选择“三贴近”的案例

“三贴近”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尤其是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遴选能够激发他们情感认同的‘身边人’‘身边事’,用生活化的案例进行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对于最新发生的网络社会事件和人物比较感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关注国内外热点网络事件和人物,及时选择恰当的事件或人物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好“身边”的校本案例,及时选择恰当的、能够与理想信念教育相契合的本校案例,通过校园公众号等信息化网络平台及时推送本校典型案例,从而让学生强烈感受理想信念的亲和力,产生情感上的认同,进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四)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更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夠产生较好的实效性。而对于实践教学的科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设计调查研究类的实践教学任务,就必须充分运用好网络调研技术,快捷高效地展开相关调研问卷,进行数据分析。设计参观类的实践教学任务,就必须要选择能够强烈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参观活动,并设计好参观过程,考核出参观成果。设计采访拍摄类的实践活动,就必须要设计好相关问题,设计的问题要从浅到深而非泛泛而谈,学生不但要拍摄采访过程,而且要对采访结果进行分析;在实践成果上,运用信息化技术软件进行编辑和处理。

四、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融合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而信息技术是当今信息时代的重要传播手段,更应当成为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将在不同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

(一)以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随着计算机、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通过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与资源辅助来学习,教师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通过分析网上搜索记录、在线学习轨迹、错题概率记录等海量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节奏、学习效果,从而因材施教,为后续教学的针对性提供基础与依据。

(二)以数码影像打造微媒体时代的“第二课堂”

利用数码影像技术,以微电影、微记录、微党课、微演讲等为形式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打造微媒体时代的“第二课堂”。在传播手段上,可以打造类似“快手”、“火山”、“抖音”这样当下流行的创新性短视频平台进行推送和分享传播。学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微媒体浸润下,再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VR、AR、MR等信息化手段推进体验式教学的深化

VR是虚拟现实,AR是增强现实,MR是混合现实。将VR、AR等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远距离的继续教育,打造虚拟传播与实体思政教学融合协同,而且极大节约学生赴实地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基地的成本。采用VR、AR、MR等信息化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科学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增强体验式教学的代入感,极大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红凛.信息化时代的理想信念问题及其建构方略[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3):56.

[2]叶柏森.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24.

[3]郑敏.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18.

[4]陈超,姜华.新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态势与应对[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6.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网络空间新媒体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